110120(第3页)
历史已经证明,他的儿子李亨同样不行,那么,李唐宗室之中,如今又有谁能担此重任呢?
说实话,武皇对于“这个”李唐王朝,并不那么上心,但她既然来了,还掺和了这边的事,她自然希望能够做出最好的选择,她和令月也算是没有白白忙活一场。
“你看,那李倓如何?”武皇问。
李家下一代小辈中,她认识的人不多,她只听李令月提过李倓,知道李倓算是个正直而有血性的李氏子弟。
“李倓他品性尚可,在内军事方面颇有些才能,只是,比起为帝,他更适合做一名辅臣。”
李倓他爹李亨以及他哥李豫都喜欢重用奸佞,要是让李倓上位,李令月倒是不必担心李倓会与奸佞同流合污,不过,就凭李倓那个政斗水平,李令月是真的担心李倓会斗不过奸臣。
在原本的历史线中,李倓明知道他爹李亨极为信任李辅国和张良娣,还直愣愣地跑到他爹跟前去说这二人的坏话。在李令月看来,李倓在政治方面的情商实在太低了。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选个才能平平的守成之君上位,倒也并无不可。
只是如今,李唐江山眼看着就要乱起来,这等时候,皇位自然该由能者居之。
李隆基捅出的篓子,藩镇割据带来的隐患,也需要有人去解决。
“我心中倒是有一名合适的人选,只是,我不知她是否愿意担此重任。”李令月道。
第112章第112章
当李豫、李倓与和政郡主被传唤至武皇跟前时,三人都心下惴惴。
老祖宗才当着众人的面将他们的阿翁和阿耶狠狠斥骂了一番,指责他们的阿翁和阿耶祸国殃民,令李隆基和李亨声名扫地,威望全无。
也不知,他们三人突然被武皇招来,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
李豫在看到自家幼妹的时候,十分不解:“若日后上位的是阿耶,阿耶的继承人自然是在我们这些个兄弟里头选。便是有哪里做得不好,也是我们的事,与阿妹何干?”
李倓听了这话,点头对兄长的话语表示赞同,他小声道:“也不知待会儿能不能与老祖宗说说,将阿妹先放回去。老祖宗要打要骂,只管冲着我们来就是。”
此时,安史之乱的战火尚未蔓延到长安,和政郡主仍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与其余的贵女们没什么不同。
唯有从她偶然间说出的话,做过的事中可以看出,她与寻常小娘子不同。
在李亨诸多子女中,她向来是最有成算的一个。
在谈论某些话题时,连李豫和李倓都觉得,自己不及她看得透彻。
此时,面对兄长们的一片拳拳爱护之心,和政郡主道:“老祖宗们将我传召过来,必是未来之事与我也有关系。兄长们不必担忧,咱们先听听老祖宗说的是什么事吧。”
“无论老祖宗是要斥责咱们也好,褒奖咱们也罢,终归会透露出许多有用的信息来。多一个人进去听着,也能多记些事儿下来。老祖宗们的一句提点,兴许就能让咱们少走许多弯路。”
“阿妹此言有理。”李倓赧然道:“倒是我与阿兄思虑不周了。”
有时候,李倓都会惋惜,自家妹妹为何偏就是女儿身,若她是个儿子,凭着她的机敏和才干,指不定她会成为阿耶中意的继任者。
自打武皇和李令月来了此地,那象征至高皇权的宫殿行使权就归了武皇和李令月。
至于此间的原主李隆基则被赶了出去,他丝毫没有反对的余地。
原本还算得人心的李隆基,从武皇和李令月剧透之后,就陷入了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他仿佛被诸位大臣们有志一同地遗忘了。
比起李隆基,大臣们对李亨的态度还要更为复杂一些。
平心而论,李亨不算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但偏偏他未来的犯下的错,现在还一样也没来得及犯,这也导致大臣们不知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位太子。
因为尚未发生的事而苛责李亨,这对李亨公平吗?大臣们不知道。
但他们看向李亨的目光中,带上了审视之意。他们知道,他们再也无法用从前的态度来对待李亨了。
也许,这个世界本就是不公平的。
大臣们如今之所以还没有任何异动,不过是想要观察一下武皇和李令月的态度罢了。若是武皇和李令月没有代表李唐的先祖们明确表态支持谁,他们可就要大显神通了。
李亨在满朝文武心中的地位变了,李豫兄妹三人的地位自然也发生了变化。
若李亨地位稳固,李豫兄妹三人身为太子的子女,自然备受瞩目。一旦李亨被废黜太子之位,他们瞬间就会沦落为寻常宗室。而李唐,是不缺宗室的。
种种原因,促使他们极为看重与武皇的这次会面。如果他们能够给武皇留下一个好印象,兴许他们这一脉不会跌落谷底。
……
兄妹三人步入正殿之后,大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合拢。
突然暗淡下来的光线,让他们心中愈发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