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82章 意外来稿(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所以,研究的重点回到了《原乡》本身。

“纯文学”采用科幻,或者幻想的形式来呈现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关键看它的内核是否能打动读者——张潮无疑做到了。

「乡愁」是一种非常“普世”的情感,不独中国人有;只是中国人的「乡愁」与「乡土」的捆绑更加紧密一些。

张潮的《原乡》虽以福海移民史为叙事基底,却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哲学思考,突破了地域性题材的局限,精准击中了欧美、日本、韩国等高度城市化社会中读者的精神痛点。

在这些地方,物理意义上的故乡的消逝速度远超想象。东京、纽约、汉城的年轻一代,其祖辈的乡村早已被摩天大楼取代,这些地区的“乡愁”早已超越空间范畴的怀旧,演化为对地域文化流逝的焦虑与对身份认同的永恒追问。

而张潮通过科幻设定与非线性叙事,将“乡愁”从地域性情感升华为对人类精神迁徙的终极叩问,这正是引发跨文化共鸣的核心。

当柏林墙倒塌后的东德人、日本泡沫经济破碎后的“迷失一代”、美国铁锈带工人后代在中找到共鸣时,他们真正共情的不是张潮笔下福海人的移民史,而是人类在迁徙过程当中遭遇的集体困境。

几年后,一位叫做申源浩的韩国导演,拍摄出了一部风靡亚洲的电视剧《请回答1988》。在接受采访时,他深情回忆道:“之所以拍摄这部电视剧,其实种子早在看张潮的《原乡》时早就已经埋下……”

而最重量级的评价则来自哈罗德·布鲁姆,这位“耶鲁学派”的批评家、文学理论家,对《原乡》这样评价道:“我必须承认张潮的《原乡》让我在当代文学的荒原中嗅到了「强力诗人(StrongPoet)」的气息。……

这部以近乎暴烈的方式完成了对移民文学传统的‘修正主义误读’,对汤亭亭《中国佬》与谭恩美《喜福会》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更令人振奋的是对科技与记忆关系的处理,张潮在此展现了如何通过「理性崩坏」揭示「精神真实」——这让那些沉溺于‘文化冲突’表层的移民显得如同儿童涂鸦。……

《原乡》证明,真正的文学强者从不惧怕传统,因为他们深谙所有伟大的写作,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弑父盛宴。我仿佛看见张潮正站在惠特曼、康拉德、纳博科夫的阴影中大笑……”

不过这些纷纷扰扰统统都被张潮屏蔽了。

为了躲开关注,他既没有飞燕京,也没有飞福海,而是飞到了广东的深城。

这是他时隔-17年,第一次回到这里。2007年的深城,与2024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许多熟悉的大楼还没有落成,许多熟悉的街道还不长那个样,只有华强北,依旧繁忙得令人窒息。

张潮并没有在这里多停留,只是凭着记忆在福田和南山各买了一套房子以后,又买了一辆SUV一路开回了福海。

到了福海,他也没有和家里说,而是很低调地去「阳光白金汉宫」领了两个房子的钥匙,然后去家具城买了必要的几件家具,住了下来。

他准备趁着这段时间,先把构思中的这部写出来。

虽然他一直不太介意创作时需要多么安静的环境,但也太过于喧嚣总归不好,尤其是《原乡》引发的轰动太大,如果自己不刻意避开点,势必有无穷无尽的活动要参加。

张潮一直不太喜欢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既然《原乡》的销量已经没有问题,那此时再“王婆卖瓜”,就有点过犹不及了。

作家的创作冲动很宝贵,一部作品酝酿太久,写出来以后未必是杰作,原因就在于只剩下精确的技巧考量,而没有了倾述的激情。

而后者,恰恰比前者更能感染读者。

何况张潮现在要写的,与之前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是真正将自己对未来的“见闻”融入创作的尝试。

其中的“预见性”既要丝丝入扣,又要适当“失真”,其中尺度的把握堪比外科医生做一台高难度的手术,下手错了一毫米,都可能让病人在手术室里当场死亡。

而且这个难度,会随着的时间推移而逐渐抬升。

如果按照计划,从2008年开始写到2024年,一共17篇,估计到第9篇、第10篇,就会较大程度地偏离人们的现有认知。

单单一个用手机解决衣食住行等几乎所有生活日常所需,恐怕就会让人觉得荒谬。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