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82章 意外来稿(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接下来的几天就有些“无聊”了,张潮例行公事般参与了角川书店为《原乡》举行的盛大首发仪式,活动地点放在东京涩谷区代官山茑屋书店。

这家茑屋书店和其他分店不同,由三座建筑物连贯构成,内设有星巴克咖啡、餐厅、照相器材店等设施,是一家实践「BOOK&CAFE」理念的书店,是附近的地标性建筑……

当然这对张潮来说全无吸引力,在配合角川书店完成了首发仪式后,又进行了3小时左右的签售,让来到现场的书迷都满意而归。

第二天,张潮又来到位于东京池袋的「淳久堂书店」进行签售活动。只不过这次只签了一个多小时张潮的手指、手腕忽然酸痛不已,连笔都捉不稳,不得已匆匆结束行程。

角川历彦非常紧张,立刻指挥手下把张潮送到了东京最好的医院「东京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治疗。

医生的诊断很简单:“近期书写太多导致了手指、手腕的韧带、关节囊损伤,没有特别的治疗办法,建议好好休息就能恢复。”

张潮想想看,最近连续在国内、美国、日本进行了多场签售活动,对他这个“键盘侠”的手来说,确实是个沉重的负担。

不过这也有好处,他顺势就推掉了后面的活动,自己买了票就溜回了国内,只不过没有告诉任何自己坐的是哪趟航班,到底是回了燕京还是福海。

虽然有个戏剧性的结尾,但无论如何,《原乡》在全世界最主要的三个出版市场,都完成了惊艳的亮相,不仅数量惊人的首印在很短时间内就售罄,加印的数量也超乎了出版社的预料。

在日本,角川书店很快发现自己预先加印的20万册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又连续加印了3次共40万册,才勉强让各地书店的书架上不至于一本《原乡》也没有。

就这样,《原乡》在日本的销量也正式冲破了100万册。

2007年11月19日,世界最大的互联网书商「亚马逊」,公布了划时代的电纸书阅读器——「Kindle」。

这部售价399美元的数码产品,在短短5个半小时内就卖掉了第一批共计5万台的备货,而之所以这么畅销,有分析师认为正是因为其搭载的「首发作品」中包含了张潮的《原乡》。

如果没有这部现象级的加持,很难想象这么一台体型笨重、系统迟缓、分辨率低、内存容量仅有256m,还不支持WIFI的电子产品,会有什么傻子买。

据说亚马逊说服张潮让《原乡》在Kindle发布,给出的代价是80%的版税,和50万美金的保底——这更加坐实了是《原乡》让Kindle畅销的猜测。

于此同时,韩国、西班牙、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出版社,也纷纷伸来橄榄枝。不过这些张潮统统都推给了许蕊雅,她现在已经是「潮汐文化」翻译和海外推广部门的老大,让她去头疼好了。

现象级的销量,当然也引发了现象级的讨论。大家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原乡》写得到底有多好,更是《原乡》为什么能卖得这么好。

毕竟现在是21世纪,“严肃文学”或者“纯文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在衰退,而不只是在中国。

即使是在“纯文学”发展最好的单一市场日本,除了村上春树以外,几乎没有哪个纯文学作家的作品销量能长期维持在20万册这条线以上的。

例如一度与村上春树并称“双村上”的村上龙,只有一部《接近无限透明的蓝》创造了30年销售350万册的奇迹,其余作品加起来也不及这一部。

日本如此,其他国家还远远不如它。

法国有400种文学刊物,最大的一家发行量才1500份;美国甚至没有纯文学杂志,都是在综合性杂志上刊登文学作品,《纽约客》上通常是两个短篇加上几首诗歌;英国销量最好的纯文学期刊《格兰塔》,最高峰也不过5万份。

这种现象还是颇让业内人士焦虑。

不过一番讨论过后,结论却让大部分人绝望:《原乡》畅销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作者是张潮,没有能复制他的经历,也没有人能扛住他的压力。

在张潮身上,大家看到一种文学传统的复活——文学家不是社会进程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

如果你的作品离读者很远,那你本人必须离读者够近。张潮可能本身无意卷入这些争议漩涡,但他积极入世的态度,无意中也让他成为众矢之的。

而绝大部分作家,成名后即使还生活在人间烟火当中,但是精神却已经遁入了象牙塔。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