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武昌行动九州传(第1页)
反观朱允炆那边,虽然也设了粥棚赈济灾民,也在修水利,但进展缓慢,效果有限。
特别是那些水利工程,不仅进度慢,而且质量堪忧。
“唉,朕原本以为允炆继承了他父亲的稳重,但看来治国之才还是差了些。”
朱元璋叹了口气,放下密报,打开了系统面板。
【当前任务:民心所向】
【任务进度:朱允炆——粥棚赈民,水利修建中;朱允熥——新型稻种推广,水利已通,民兵已组建。】
看着系统的任务进度,朱元璋摇了摇头:“若是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这次考核,允炆怕是要输给允熥了。”
这样说来,过去他一直看好的朱允炆,可能真的不如朱允熥啊。
“看来朕得重新考虑立储之事了……”
当天下午,朱允熥回到了京城,刚到东宫,就有太监来报,说皇爷爷宣他入宫。
“皇爷爷找我?难道是考核的事情?”
朱允熥心中疑惑,但还是立刻前往谨身殿。
朱元璋正在批阅奏折,见朱允熥进来,便放下手中的奏折,笑着问道:“允熥,你这一个月来,除了武昌府的事务,可还有其他成果?”
朱允熥心中一喜,看来皇爷爷是已经知道了武昌府的变化,这是在表扬他呢。
“回皇爷爷,除了武昌府的事务外,孙儿还研究了一些农事技术,希望能帮助大明解决粮食问题。”
朱元璋点点头:“据朕所知,你在武昌府推广的新型稻种,产量有望翻倍,可是真的?”
朱允熥恭敬地回答:“回皇爷爷,确实如此。这种稻子生长周期短,产量高,若能在全国推广,不出三年,大明粮食问题将迎刃而解。”
朱元璋听得连连点头,显然很是满意。
“好,那朕就拭目以待了。对了,听说你最近又作了新诗?”
朱允熥微微一笑:“皇爷爷消息灵通,孙儿确实写了一首新诗,名为《武昌行》,写的是武昌府的变化。”
“念来听听。”
朱元璋来了兴趣,示意朱允熥诵读。
朱允熥清了清嗓子,开始吟诵:
“武昌城外水流长,新渠穿过万亩田。
稻浪滚滚金色满,农家笑语飘云端。
昔日饥民今富足,往时瘦地变沃园。
但愿丰年年年有,不教百姓受饥寒。”
这首诗虽然不如《临江仙》那般气势磅礴,但质朴中透着关爱民生的情怀,读来亲切感人。
朱元璋听完,满意地点点头:“好诗!写得好!你的诗越来越有厚度了,不再只是华丽的辞藻,而是有了真情实感。”
朱允熥谦虚地说:“多谢皇爷爷夸奖,孙儿只是有感而发,算不得什么好诗。”
朱元璋摆摆手:“无须谦虚。允熥,朕发现你变化很大,不仅做事有方,诗文也大有长进,朕很欣慰。”
这可是实打实的表扬啊,朱允熥心中大喜。
“皇爷爷过奖,孙儿只是想为大明尽一份力。”
朱元璋点点头,又问道:“对了,你在武昌府推广的新型稻种,若是成功了,可有打算在其他地方也推广吗?”
朱允熥回答道:“当然。这种稻子若是在武昌府成功了,孙儿打算先在江南各府推广,然后再推广到全国。不过这需要时间和人力,恐怕一时半会难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