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1章 定策安国清剿不臣(第1页)
在那巍峨庄严的汉都宫殿之中,雕梁画栋,朱红色的立柱直抵穹顶,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殿内,气氛凝重,大汉君臣正齐聚一堂,商讨着边关局势与国内诸事。
刘禅端坐在那龙椅之上,神色严肃,眼神中透着忧虑与坚定。
他微微皱眉,目光扫过殿下群臣,缓缓开口道:“匈奴与鲜卑此次虽已退去,但边关局势仍不容乐观。诸位爱卿,依你们之见,下次草原部族若要进犯,会在何时?”
一位身着朝服,头戴峨冠的诸葛亮上前一步,拱手行礼,恭敬地说道:“陛下,依臣之见,草原部族向来以秋冬为劫掠之时。彼时,草黄马肥,他们战力正盛,且我朝秋收之后,粮草丰盈,于他们而言正是诱惑极大之时。所以,下次进犯,极有可能便是秋冬之时。”
刘禅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嗯,爱卿所言极是。那对于如今边关驻军,又该如何安排?”
这时,一位武将模样的大臣出列,正是吴懿身姿挺拔,声如洪钟:“陛下,臣以为,可留少部分汉军继续驻守幽州,以威慑草原各部。如此,既能彰显我朝之威,又能时刻警惕其动向。其余将士,可放归各地,一则让他们回家与亲人团聚,安抚军心;二则可让他们参与农事生产,充实国力。”
刘禅目光赞许地看着吴懿,说道:“爱卿此计甚好。就依爱卿所言,除少部分汉军继续在幽州威慑,其余各自放归。”
然而,谈及间军司查寻作乱者之事,刘禅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下来。
他重重地一拍龙椅扶手,怒声道:“间军司的人查寻作乱者,却是成果寥寥!除了几个商贾之外,几乎毫无收获。那些乱臣贼子,竟还潜藏在暗处,妄图颠覆我大汉江山!”
间军司的统领赶忙出列,跪地请罪,额头布满了汗珠,神色惶恐:“陛下息怒!臣等无能,未能将作乱者一网打尽。但臣等定会加派人手,深入查探,定不辜负陛下厚望!”
刘禅冷冷地看着他,眼神中满是失望与忿怒:“哼!若再不有所作为,朕定不轻饶!对于已找到的谋乱者,朕命人重责,诛其三族,以儆效尤!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知道背叛我大汉的下场!”
处理完边关驻军与谋乱者之事,刘禅的思绪又转到了荆州的蛮夷之乱上。
他轻轻揉了揉太阳穴,脸上露出一丝疲惫,但旋即又振作起来,说道:“荆州的蛮夷之乱,也该解决了。这些蛮夷时常侵扰百姓,为祸一方。朕命阿会喃、鄂涣领兵前去荆州清剿蛮夷。”
此言一出,殿下群臣纷纷点头。阿会喃与鄂涣两人出列,单膝跪地,齐声说道:“陛下放心,臣等定当全力以赴,平定蛮夷之乱!”
刘禅看着他们,目光中充满信任:“此次清剿蛮夷,不仅是为了安定荆州,更是为了获取劳动力。这些蛮夷皆是劳动力,清剿之后,可让他们耕田种地,充实我大汉国力。你们此去,要恩威并施,让他们真心归降。”
阿会喃与鄂涣对视一眼,眼神中透着坚定:“陛下圣明!臣等定不辱使命!”
退朝之后,刘禅独自坐在御花园的亭中,望着满园的繁花,心中却仍忧心忡忡。
他深知,大汉如今内忧外患,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匈奴鲜卑虽退,但随时可能卷土重来,那些潜藏的作乱者更是如芒在背。
而荆州的蛮夷之乱,若不能妥善解决,也会成为大汉的一大隐患。
“朕定要励精图治,让大汉繁荣昌盛,不辜负父皇与诸位先帝的遗愿。”刘禅低声自语,眼神中透着一股决绝。
此时,一阵微风吹过,花瓣纷纷飘落,如同粉色的雪花。
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为这御花园增添了几分宁静与祥和。
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背后,大汉却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阿会喃与鄂涣领命之后,立刻着手准备出征事宜。
他们点齐兵马,检查兵器粮草,一切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阿会喃站在练兵场上,看着那一排排整齐的士兵,心中豪情万丈。
他握紧手中的长枪,大声喊道:“将士们!此次我们出征荆州,是为了平定蛮夷之乱,安定百姓。大家要奋勇杀敌,为我大汉立下赫赫战功!”
士兵们齐声高呼:“奋勇杀敌!为大汉立功!”那声音响彻云霄,震得周围的树木都微微颤抖。
鄂涣则在一旁仔细检查着粮草辎重,确保没有任何疏漏。
他眉头紧锁,一脸严肃地对负责粮草的官员说道:“粮草乃行军打仗之根本,绝不能有丝毫马虎。每一袋粮食、每一壶水,都关乎着将士们的生死,关乎着此次出征的成败。你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那官员连连点头,额头满是汗水:“将军放心,下官定当尽心尽力!”
与此同时,间军司的人也在加紧查寻潜藏的作乱者。
他们乔装打扮,深入市井街巷,与各种三教九流之人打交道,试图从他们口中获取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