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6070(第10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nbsp;nbsp;nbsp;nbsp;在他们看来,武德帝姬尚且年幼,只不过会打仗而已,对官场上的规则不一定懂多少,只要稍加手段,就能拿捏住她。

nbsp;nbsp;nbsp;nbsp;这部分官员的小心思小动作暂时还影响不到赵芫,在兴仁府大战中打跑了完颜兀术部后,重启朝廷一事就提上了日程。

nbsp;nbsp;nbsp;nbsp;六月初九,官家的仪驾返回首都东京城,百姓人一路相送到城外三十里处才停止。

nbsp;nbsp;nbsp;nbsp;留守东京城的张叔夜也没想到,走时是武德帝姬,回来时便是新帝了。带众人在城外迎接官家仪仗时,望着率领文官武将下马的少女,他心境起伏几番,终是叹息俯首拜谒。

nbsp;nbsp;nbsp;nbsp;回来后的第一要事,自然是处理朝廷官员空缺的问题,按照常理来说,应当从各州县调人进中枢,但如此一来,很可能将那些立场不明的人也调进了中央来,到时候还会给她添堵。

nbsp;nbsp;nbsp;nbsp;于是在张叔夜等人目瞪口呆当中,新官家力排众议,在东京城举办一场临时小考,事急从权,只准许国子监以及周边几个抗击过金军的州府学生前来参加。新任赵官家亲自出题,亲自监考,亲自阅卷,从中挑选年轻士子入朝为官。

nbsp;nbsp;nbsp;nbsp;这显然不符合法理,张叔夜连着刚刚赶回东京城的李纲轮番上书,希望官家能收回成命,任命中央要员绝不能如此轻率。

nbsp;nbsp;nbsp;nbsp;但赵芫根本不见他们,只让吴俞回他们一句话:“乱世须用重典,沉疴要下猛药。”

nbsp;nbsp;nbsp;nbsp;同时向外发出了数道旨意,重新任命各个部门的重要岗位人员,任命李纲为左太宰兼门下侍郎,张叔夜任右太宰兼中书侍郎,统领百官。这两人资历都很老道,李纲在靖康中担任过宰执,此时不过是重拾旧业。而张叔夜在靖康时积攒了不少人心与威望,两人又主张抗金,将最重要的宰执岗位交给他们,赵芫便不用担心未来主和派在朝中翻出什么浪花来。

nbsp;nbsp;nbsp;nbsp;对内,任命吴俞为殿前司都指挥,任命康王赵构为皇城司勾当使、杨符任侍卫亲军指挥使。任命宗泽为河北东路元帅,追击携二圣北上的金东路军。任命种师道为太原知府兼永兴路军元帅,率军抵挡金西路军。任命韩世忠为河东军都统制,任命岳飞为河北招讨使兼河北军都统制…

nbsp;nbsp;nbsp;nbsp;一些列的任免,竟然多以奖赏提拔武将为主,就算其中有李纲、张叔夜、宗泽等文臣占据重要岗位,但数量完全比不上武将们,更别说这几人还有弃文从武的嫌疑!

nbsp;nbsp;nbsp;nbsp;当今官家要翻天啊!

nbsp;nbsp;nbsp;nbsp;没错,赵芫就是要翻了这大宋一百多年来的天。

nbsp;nbsp;nbsp;nbsp;紧要的官员任免完毕,东京城乃至周边各州府的士子学生们正在赶来考试的途中,大事便轮到了赵官家自己要走的流程上,祭祀明堂,祭祀太庙。东京城里的底层官员们操办这些事,还是没什么难度的。

nbsp;nbsp;nbsp;nbsp;祭祀明堂倒没什么可说的,按照惯例向上天问好,宣布朕是受上天眷顾的天之子云云,官员们见惯不怪了。

nbsp;nbsp;nbsp;nbsp;只是临到祭祀太庙时,却发生了件大事,赵官家走进去后竟然大发雷霆,派殿前司都指挥使吴俞带人进去捣毁了一面石碑,将裂开的碑体扔出了太庙,在众目睽睽之下,叫人去重新搬来一面。

nbsp;nbsp;nbsp;nbsp;李纲等人定睛一看,顿时面色剧变,原来被赵芫捣毁的竟是太祖赵匡胤立的勒石三戒!

nbsp;nbsp;nbsp;nbsp;他们确实主战,但对于太祖立下的祖宗之法,也是非常推崇维护的,李纲当即出来拱手劝诫:“官家这是何意?勒石三戒乃太祖所立,子孙后代皆不能违背之,今日捣碎了它,恐怕天下士人都会怀疑官家的治国理念。”

nbsp;nbsp;nbsp;nbsp;赵芫丝毫不为所动,反而正面反驳道:“太祖时,国朝初立,万般向荣,天下人不论文武都是铁骨铮铮的好汉,立下这样的碑帖自然应该。可若是今天站在这里的是太祖,看到国家危亡,而朝廷上下虫豸四伏,定然会做的比朕更决绝!”

nbsp;nbsp;nbsp;nbsp;所为勒石三戒,第一戒保全后周子孙,此条早已过期,谁还管后周的子孙如何了。第二戒,不杀士大夫。第三戒,赵氏子孙如若违背前两条,天诛地灭。

nbsp;nbsp;nbsp;nbsp;在当时的情境里,赵匡胤的做法不可谓不聪明,一举收得天下文人的忠心,即使这勒石三戒好似只给登基的赵官家秘密观看,但上面的内容可不是保密的。大宋刑不上士大夫,世人皆知。乃至到了改革开放的现代,还有着一大群知识分子,包括且不限于官员到学生群体,将宋朝的体制奉为圣世,认为文人就该得到一切豁免权,不论犯了道德还是法律上的罪行。

nbsp;nbsp;nbsp;nbsp;就算现在去知乎上或者百度文库里搜索宋朝刑不上士大夫相关的文章、话题,都能看到一批遣词用句极为文艺的‘高知’们诚心诚意地夸赞宋朝刑不上士大夫的制度是全世界几千年来最开明、最好的、最有效的制度,是所谓的‘刑不上士大夫’造就了宋朝的文化发展巅峰。

nbsp;nbsp;nbsp;nbsp;给一部分人特权,真的能促使他们越来向好的方向发展吗?呵呵,赵芫可不这么认为,特权群体只会随着时间发展越来越坏。

nbsp;nbsp;nbsp;nbsp;想靠所谓礼法和道德去约束他们?那如果连礼法和道德标准都是由这群士大夫来制定的呢?

nbsp;nbsp;nbsp;nbsp;说是这么说的,可你是官家,怎么能当着群臣的面将这面石碑砸碎呢。李纲内心复杂,这样做会引起许多人的逆反心理,更有甚者很多贪官污吏会产生背叛朝廷的想法啊。

nbsp;nbsp;nbsp;nbsp;“官家初登大宝,理性安抚臣民,如此大动干戈则致使人心不稳。”

nbsp;nbsp;nbsp;nbsp;“金军劫掠两河,而朝廷犹如无物,天下的人心早就不稳了!你我君臣,乃至大宋百姓早就立于悬崖峭壁上,岌岌可危!朕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nbsp;nbsp;nbsp;nbsp;赵芫扫视群臣,将所有人的心思看在眼里,高声喝道:“朕现在就是要告诉天下人,法不容私,谁都没有特权!士大夫犯法曰可杀,皇帝犯法曰可杀!朕若有朝一日背离天下百姓,天下百姓皆可举兵杀朕!”

nbsp;nbsp;nbsp;nbsp;此言一出,全场倏然陷入诡异的寂静,所有人的表情都好像喉咙里卡了骨头般瞪眼张嘴。

nbsp;nbsp;nbsp;nbsp;当皇帝的,鼓励百姓造自己的反……若非新官家言行正常,大家都要忍不住怀疑官家的脑子是不是有隐疾。

nbsp;nbsp;nbsp;nbsp;片刻后,张叔夜终于大大的吐出憋在胸口的气息,与李纲不同,他在第二次东京城保卫战时和官家并肩作战过,见过她杀伐果决的手腕,联合此时此刻的“疯话”,只得出一个结论:新官家她是真的要将大宋翻过来一遍啊!在外忧之时断臂自救,何等恐怖。

nbsp;nbsp;nbsp;nbsp;他叹息:“官家何至于此啊。”要知道从神宗时就在努力变革的官家们,从未有哪个真的敢将屠刀对准内部。只要击退金人,维持历代官家制定的法度,大宋依然可以当富饶强悍的大宋。

nbsp;nbsp;nbsp;nbsp;“不必再劝,朕会考之后,会召集天下文人拟定一部国安法,到时候诸位再不吝聪明才智,参与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吧。”赵官家扔了颗炸弹后,又抛出了颗甜枣,吊起众人的胃口。

nbsp;nbsp;nbsp;nbsp;国安法,是什么法?

nbsp;nbsp;nbsp;nbsp;不过听官家的意思,这部法典依旧由文人编撰,他们的话语权好像并没有受到影响。

nbsp;nbsp;nbsp;nbsp;众人面面相觑,细心想想,官家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们对着杠,反而会适得其反。既然官家还要用他们,不如暂时先偃旗息鼓,稳住官家,等编撰详细律法时再图其他的为妙。

nbsp;nbsp;nbsp;nbsp;哼,抛出香甜可口红枣的赵芫心中冷笑,国安法自然要按照她自己的标准来制定,此事可以给士大夫们商议谏言的权利,但制定的思想纲领绝没有退让的份儿。

nbsp;nbsp;nbsp;nbsp;而且,日后大宋国安法还要纳入科举大纲,所有读书人都给我看清楚,卖国贼者,死路一条!

nbsp;nbsp;nbsp;nbsp;此时,先将太庙的石碑解决掉。吴俞带人重新搬进来一面巨大的石碑,在官员们疑惑的目光中放到了太庙门前的空地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