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第11页)
nbsp;nbsp;nbsp;nbsp;这是一面空石碑。
nbsp;nbsp;nbsp;nbsp;上面打算写什么?李纲、张叔夜等人将目光转向赵官家,心中冒出点念头来,官家不会又要整什么幺蛾子吧?天下文人的心可经不起折腾了!
nbsp;nbsp;nbsp;nbsp;“官家,既然太祖的勒石已经被毁,又立一面是为何?官家想重新书写三戒吗?”李纲问道。
nbsp;nbsp;nbsp;nbsp;“原先的毁掉了,后继赵氏岂非无法可依,朕只好再补上一面。”赵芫脸上露出点灿烂的笑容,从她往后的皇帝,都得按照她的来!
nbsp;nbsp;nbsp;nbsp;吴俞现场叫工匠来刻字,将那首被赵芫魔改过的《七杀诗》一字一字刻上。
nbsp;nbsp;nbsp;nbsp;不忠之人曰可杀,不义之人曰可杀!
nbsp;nbsp;nbsp;nbsp;贩国之人曰可杀,贩民之人曰可杀!
nbsp;nbsp;nbsp;nbsp;皇亲贵胄曰可杀,世代朱紫曰可杀!
nbsp;nbsp;nbsp;nbsp;随着碑文一个字一个字刻上去,众人忍不住胆战心惊起来,新上任的官家杀心竟如此之重,竟然当真如方才所言,皇亲可杀,朱紫亦可杀。
nbsp;nbsp;nbsp;nbsp;“官家不可啊!”大家神情惊异,恐慌之情不由自主地席卷心头。李纲作为宰执,负责人地*提醒道,“官家此碑文传出去恐怕会人心离异,引发大家的恐慌。”
nbsp;nbsp;nbsp;nbsp;要知道在场的众人,哪个不是世代朱紫的世家出来的?哪个又没有犯过错呢?
nbsp;nbsp;nbsp;nbsp;赵芫心知,只要摆明真实的态度,世家出身的文人们或迟或早都会与自己离心,或者说,由于她是个女人,世家们一开始就没与她一条心。
nbsp;nbsp;nbsp;nbsp;与其等一切平定之后再起波澜,不如趁着现在,世家们自己也面临外族屠戮性命攸关的时候捅破窗户纸。
nbsp;nbsp;nbsp;nbsp;“诸位安心,只要诸位爱国爱民,持身为正,没有对不起天地良心对不起家国百姓,此石碑上的箴言就与诸位无关。”赵芫安抚道,“朕相信,能站在这里的,都与朕一样一心收复河山救两河百姓于危难之间。只要没有背叛国家和百姓,朕会好好待他,朕保证!”
nbsp;nbsp;nbsp;nbsp;啊,简直是渣男语录。
nbsp;nbsp;nbsp;nbsp;可能怎么样呢,官家都这么说掏心窝子了话,现在还反驳什么呢。就算不同意,也要回去商议出个章程来吧。众人神情变换,表面上都认同了。“官家为江山社稷与黎民百姓将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令我等惭愧不已!我们愿助官家重立法度,重建纲常!”
nbsp;nbsp;nbsp;nbsp;“今日诸位之言朕铭记于心上了!”赵官家大笑。
nbsp;nbsp;nbsp;nbsp;这是送给文人们二选一的题目,要么夹紧尾巴继续维持世家的荣耀,要么就从此闲云野鹤隐没于普通人里,诸位自己选吧。
nbsp;nbsp;nbsp;nbsp;现在的时间段内,文人们想操纵舆论压迫官家,成功的几率也不大。百姓们都忙着关注战争呢,谁管你逼逼官家对文人多苛刻多残忍多无道?舆论自然造不起势,只在文人里怨恨,那就让有意见的文人去怨恨吧。反正你对我有意见,我便不录用你,想当官,先过国安法审查。
nbsp;nbsp;nbsp;nbsp;这些惯常权衡利弊的文人政客会遵从新制度的,因为他们当中一部分人或许打着侥幸心理以为官家嘴上凶狠而已,一部分人则会抱着留得青山在的想法图谋后代子孙改变对士大夫不利的法规。至于剩余的那部分真正为国为民胸怀大义的人,他们只会支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nbsp;nbsp;nbsp;nbsp;立下七杀碑,祭祀太庙终于重新进行下去,随行的官员们在后来的时间里都心不在焉起来,心中揣摩着官家口中所谓的国安法。那可是件能定人生死的大事!
nbsp;nbsp;nbsp;nbsp;回到宫中,刚刚批阅奏折没多久,已换为女性当值的内侍官进来禀报,应天府知府护送太妃崔氏到了宣化门,请官家前去迎接。
nbsp;nbsp;nbsp;nbsp;“嗯?护送位太妃过来?”赵芫眯起眼睛,恐怕没安什么好心吧,“叫他直接送太妃的仪仗入宫即可,朕日理万机,没空去见太妃。”
nbsp;nbsp;nbsp;nbsp;新上任的内侍官朱娘是赵芫曾在宫中居住时身边的大宫女,对赵芫的脾气了解的比旁人多,此时也不敢劝,立刻出去安排人了。
nbsp;nbsp;nbsp;nbsp;“好歹是教主道君皇帝的妃嫔,竟然见都不见?”张显大惊,难道新官家不知道恭敬对待太妃能给她如今不太好的口碑增添一些仁孝的好名声吗?
nbsp;nbsp;nbsp;nbsp;亦或新官家真的过于愚钝,连这一点都参不透?他忍不住如此揣测。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第66章朕准备抄家了
nbsp;nbsp;nbsp;nbsp;张显借太妃之势给新官家戴高帽的计划刚开始第一步就遭遇了重大滑铁卢,没有赵官家出门相迎,太妃回宫便一点水花也溅不起来。
nbsp;nbsp;nbsp;nbsp;车队里的一名年轻官员说道:“如今金军在西北肆虐,朝廷又在组织临时科举,家国大事皆挤在一时,官家定是忙得抽不出身来。”正是从南方回来的翰林学士韩离素。
nbsp;nbsp;nbsp;nbsp;韩家可谓是世家中的翘楚,张显以为这位韩家的小相公肯定站他们这头,一路上和韩离素吐露了不少‘行动计划’。他哪知道,韩离素比赵芫的老师郭孝友还狠心,郭孝友只想独自悄悄变强曲线救国,韩离素的观点是杀一杀卖国贼流血救国。
nbsp;nbsp;nbsp;nbsp;听到韩学士的劝说,张显一副你高看官家的诧异表情,“官家过往少去读书,也没有大儒指点,今年才是个十二岁的孩子,哪有什么大事要处置,还不是诸位宰执相公帮忙。”
nbsp;nbsp;nbsp;nbsp;十二岁亲政,古往今来有几人?何况还是个没有受过正经教育的帝姬。
nbsp;nbsp;nbsp;nbsp;韩学士清秀的面容上露出一点淡笑来,看似真诚地拱手称赞:“看来张相公心中早有决断,瞧得透彻,我不如您。”
nbsp;nbsp;nbsp;nbsp;张显摸了把自己的胡子,略微得意,车队慢慢行驶在城中官道上,他的谈性似乎也上来了,说道:“我远在应天府,却也听闻过官家登基时的事迹,官家身边有一支能打仗的军队,因此有了豪言的底气,可仍旧太儿戏了啊。”
nbsp;nbsp;nbsp;nbsp;“这偌大的朝廷,这天下的民生,岂是一句驱除鞑虏的豪言就能涵盖的。打仗,钱从哪里来?百姓谁又愿意上战场?儿戏啊儿戏!”张知府摇头晃脑叹息,韩学士只是笑,似乎在认真听他说话。
nbsp;nbsp;nbsp;nbsp;车队迎面遇上了巡城的卫军,张显等着对方让路,谁知卫军带头的人直接拦住了他,不客气道:“你刚刚说了什么话?”
nbsp;nbsp;nbsp;nbsp;张显一愣,随即怒视此人,“你是何人?敢质问本官。”
nbsp;nbsp;nbsp;nbsp;那人冷声突出三个字:“皇城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