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7章(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商悯在车中盘膝而坐。

她不知道苏归会用何种态度对她,可这并不妨碍商悯对苏归感到好奇。

苏归似乎与父亲和姑姑的年岁差不多。商悯琢磨,当初苏归入大学宫,可能还跟父亲他们打过照面呢……待有机会可以去信细细问问。

思及此处,商悯不由沉了脸色。

各国王族直系子孙为质,尽管大家都清楚这是去当质子,但在明面上,这却是燕皇在彰显恩德。

皇位更替,质子也一茬接一茬,每过几十年,就会有一批懵懂的孩子入宿阳,世世代代皆是如此。

平南王姬麟当初不直接说这是要当质子,而是委婉地表达要各国王侯后代共同学于大学宫。来到宿阳后,下至宫女,上至皇帝,都对「质子」二字绝口不提。

质子入大学宫学习算是传统,皇帝对于质子也颇为厚待,以显「恩德」。

燕皇准商悯参军无疑是在打破传统,倒像早打算这么做,就等着给她下套了。商悯主动提愿为士卒,燕皇立刻打蛇随棍上,顺势安排了她的去向。

如果商悯不说那句「愿为士卒」,燕皇借同样可以借考校之命问她:「汝为武国公主,大燕子民,可愿意上沙场讨伐叛贼?」

商悯答:「愿意。」

然后就会被夸赞忠烈之后。

若她说:「不愿意。」

那就是还需历练,更得上战场磨磨胆量了。

不管商悯点不点头,燕皇都能把她安排得明明白白。

他不想让商悯去大学宫……还是说他想避免众多质子抱团取暖,让商悯从军是他的分化之策?

若是这样,那么他针对的就不只是商悯一人,他国质子在之后恐怕也会一个接一个入他的套,被他分散安排。

一切静待几日后见分晓。

「唉。」商悯长叹一声。

终究是她不够有经验,没能像久居朝廷的老臣那样思虑周全丶应对得当。

尽管她已经很努力地思考如何接话,如何斟酌遣词,可是当那位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站在她面前,她还是不可避免地被影响了思绪。

有些细节和不对劲的地方,只有脱离谈话的紧张环境后,她才有所察觉。

商悯从头到尾回想了一遍与燕皇所谈内容,问自己:燕皇为何要针对她?

从身份角度讲,是因为武国重视商悯。

从小到大商悯所受的乃是正统的继承人教育,武王甚至为商悯杀王后姬妤,商谦的出生则是为了「备用」,以及辅佐商悯,他接受的也大多是忠诚教育和服从教育,而非为王的教育,这些燕皇都知道。

燕皇想以借兵做藉口,用商悯要挟武王,同时试探武王对商悯的重视是否到了为她不惜一切的地步。

他知道商悯这个人质分量较重,但是重要到武王因她的死日夜愧疚不安,和重要到因她的死直接起兵造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皇帝借兵,臣子不可不借,否则就将陷于不忠不义的境地,当今诸侯还是很要面子的,凡事都要思考一个「义」与「理」。

若想不借,就必有正当理由,可这个理由皇帝认不认,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可能燕皇自己都没指望能借到武国的兵,因为他明白武国必然不愿借兵,从北疆调兵不现实,武国也必会想办法找藉口回绝。

就算事后谭破国灭,燕皇不吝封赏,武国能从中分一杯羹,可从封赏中捞到好处,真的能抵过借兵几十万带来的损失吗?更何况承诺封赏是一回事,封赏实际到手里能有多少,谁心里都没谱。

谭国遥远,荒漠众多,缺水,以至于国中良田稀少,资源匮乏,又有蛮族不时侵扰,本身就不是富庶宜居之地。

它能有如今的地位,离不开国君的励精图治。若是换一个庸君做谭国国主,恐怕百姓连饭都吃不饱。

参与攻谭很难捞到什么好处,这只会是赔本买卖,折损的将士和粮草花费都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灾荒年代,金银财宝没法立刻变成粮食,战争用掉的粮草,需要民间几次丰收才能重新填满?并且训练有素的铁血军队也不是想有就有。

(。)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