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2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叶胥和荀文林似乎也发现了这个事实,荀文林似乎是有些窘迫,又有些感动。

叶胥似是看出了荀文林的感动,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院长给什么,你接受就是了,这极大可能是夫子交代的。」

荀文林点头,除了夫子的特意交代,他实在是想不出自己与院长无亲无故,院长为何会这般的照顾他。

荀文林的眼眶有些湿润:「没想到,原来面上那般严肃的夫子,私底下的心细却是这般!」

叶胥见荀文林这般,当下安慰道:「若是你以后能在朝廷上为百姓做些好事,多做些惠民利民的事情,也算是圆了夫子的一个心愿。」

他们这些夫子被看中的学生,或多或少的都是知晓些赵夫子的心愿的。

如同大多数读书人的心愿相似,赵夫子念书做官的目的大抵能总给为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赵夫子的遗憾是上面的四件事他一样未完成,也是赵夫子生不逢时,还有他那眼中容不下沙子的刚正不阿的性格,才使得他早早的辞了官,教书育人。

叶胥这般说,荀文林似乎也是想到了,眼中的红还未消下去,很是赞同叶胥的话,像是下定决心般:「夫子的愿望定会实现的。」

叶胥拍了拍荀文林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等荀文林将自己的东西收拾完后,二人便一同去了书堂。

许是入学的第一天,大多数的学子们都有些浮躁,二人经过各个书堂是都听见里面是喧哗声。

等二人到了书堂,果然同前几个书堂一般的喧闹,不过比前几个好一些的是:他们书堂中的声音要小一些,并未有打闹的行为。

二人进了学堂在一众喧哗的学子中丝毫没有激起什么波澜,似乎并没有什么人注意到二人。

也是有消息灵通的学子收到消息:说是今年川安书院来了两个新出炉的举人,可他们都在打闹之中,并没有注意到二人的到来。

众所周知,川安书院对入学学子的要求极高,若不是有些真才实学的,根本进不来。

他们也只是收到要来两个举人,却不知人是从何方来的,家住何处,师从何人。

学堂中也是有安静温书的学子在的,阮瑞泽便是其中的一位,只见他腰背挺直,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手中的书,丝毫不受书堂中喧哗吵闹声的打扰。

这阮瑞泽也是大有来头,他是永定侯家的嫡长子;说到这,就不得不说一下永定侯,永定侯一族世代守候边疆,族中之人皆为忠良之臣。

可到了阮瑞泽父亲这代,匈奴像是知晓了当时的王朝腐败,一日不如一日的渐渐衰败,便伙同附近的游牧民族一同攻打当时还是阮瑞泽父亲那一代士将守候的边疆。

行兵打仗时,粮草是断断不能缺的。可当时朝廷腐败,粮草供给不能及时跟上。

那场仗的结果可想而知:阮瑞泽的祖父丶父亲丶叔父丶哥哥祖孙三代一同葬在了西北的黄沙之中。如此,阮家这一脉便只剩阮瑞泽这根独苗了。

令阮家老太君大喜的是:阮瑞泽对舞刀弄枪的丝毫不感兴趣,倒是在读书上有极大的天赋。

对待阮家的这一颗独苗,阮老太君是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之心,他不想孙儿和皇家子弟沾染毫分,也对皇家子弟的权利争夺不感兴趣,可以说是避之不及。

就这样,阮瑞泽就被送往川安书院中读书。如若不然,以阮家的功勋,无论阮瑞泽在读书上是否有天赋,都是有资格入国子监就学的,

叶胥见整个书堂中只有一人在安静看书,一时竟对阮瑞泽有些好奇,但也仅仅是好奇而已。

叶胥也知晓:在书院中就读的学子们,不是世家子弟,就是那些天赋极高的人。

世家子弟,他一个农家子上来的小小举人惹不起,天赋极高的他又比不过,他还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安静的待着吧!

如此这般,叶胥和荀文林寻了一个相对人少的地方坐了下来。

这人少的地方恰恰离阮瑞泽的座位比较近,书院中的学子大多知道永定侯家的悲惨遭遇,大多都很同情阮瑞泽。

众人皆知阮瑞泽爱书成痴,有时甚至会因看书而忘记用膳,当阮瑞泽读书时,他们都会默契的给阮瑞泽留出一片净土。

久而久之,每次入学时,无论书堂是如何的喧哗,阮瑞泽身旁也会相对安静一些。

叶胥和荀文林坐下后,便也将书拿了出来,开始温书。

三人在书堂中安静的温书同这喧哗的环境相比倒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不多时,悠扬的钟声便响了起来,霎时间,原本喧闹如同菜场的书堂瞬间鸦雀无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