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1章 对话宗老(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阎让字立德,后人多记得阎立德,反而把他的本名给忘了。

“就知道你要问!当年我第一次见到这幅手卷,也和你一样有疑问——为什么这幅作品上,没有唐中后期、五代时期留下的印记?”

卢灿点头之后,王老哈哈一笑,扭头对宗老问道,“咱俩去北市故宫弄回来的东西呢?”

宗老却对儿子努努嘴,宗宪伟转身走出茶室。

王老继续说道,“因为这个疑问,我和老宗可是特意跑了一趟北市。那时北市故宫还没建好,为了这事可是费了老鼻子劲!大家翻箱倒柜的,找到阎立德的另外两幅作品,《文成公主降番图》和《古帝王图》,以作对比。”

“我们还找到右相博陵子阎立本所绘制的《王会图》,兄弟两人所绘的都是贞观三年,东谢蛮(云贵高原民族)谢元深降服朝拜一事,两两加以对比……我们拍回来不少照片,你看看就清楚。”

“至于你所担心的‘空白期’……其实,国内哪件传世画作,没有空白期?以此来质疑画作的真伪,不严谨!”王季迁看似在评论这一现象,其实在指点卢灿,“唐代内府藏画原本‘续印’的情况就很少,更何况,这种带有很强政宣作用的画作,即便是阎立德的作品,内府也不会另眼相看。”

“很难相信,阎立德的作品也会被人鄙视吧?”王老摇头晃脑,一副好为人师的样子,食指竖起,朝天空点点,“我在北市故宫还看到阎立德为昭陵所做的图样,上面除了‘贞观’珠帘印外,同样一个唐代钤印都没有!”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唐人傲气的很,不屑于给“拍马屁”的画作加更多钤印!

眼前这件《王会图》手卷,所描绘的是贞观三年谢元深被擒后,率领他的一众下属,给唐太宗李世民献贡求饶,以示臣服的事情。

画芯部分高二十六公分,长约七米三,四十八道折痕——唐折装的叠痕,绘制三十八名进贡朝拜人物,牵牛羊马六只,排队上朝给太宗李世民叩拜的情景。

当时创作这幅画的最大意义在哪儿呢?

别忘了,贞观二年,颉利可汗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省泾阳县),京师震动。当时唐朝内忧外患,唐太宗李世民不得不前往渭水边,与颉利可汗签下“渭水之盟”!

此事对唐朝、对李世民而言,绝对是奇耻大辱!

贞观三年,唐朝政府拿“谢元深求降”来大做文章,目的是鼓舞国人士气。

再回头看这幅画的意义,就不难理解——这特喵的就是一幅唐代“政宣画”!

政宣画这种画作,“马屁之臭,十里皆闻”,当时的文人和权贵阶层,是看不起的!

这就是王季迁老爷子,给“长达三四百年空白期”的解释。

很合理!

“谢谢王老!长见识了!”卢灿双掌合拢,拜了两拜,以示感谢!

王老爷子乐得哈哈大笑,能教授一位一点就透的后辈,很有成就感!

刚好宗宪伟拿着一只文件袋过来,递给卢灿。

里面七八张放大后的照片,黑白的,既有阎立德的《文成公主降番图》和《古帝王图》,也有阎立本的《王会图》,还有唐代名家周舫的《蛮夷执贡图》。

卢灿拿着照片一一对比,尤其是阎立本的《王会图》照片,两者绘制的是同一件事,兄弟二人笔法略有差异,但大体上是一致的。譬如有关谢元深的着笔:戴着黑熊皮做的帽子,用金丝络额,穿着用毛皮做的衣服,绑裹腿,穿鞋。既有番邦的服饰特点,又有归化后的唐装特色。

这番鉴定,前后耗时将近一个钟头,卢灿揉揉发酸的腰——可能与昨晚的放纵有关,抬头朝宗越笑笑,“宗老,感谢您将这幅手卷转让给虎博,您老开个价?”

宗越还没开口,王老爷子先摆摆手,“你们谈,我下楼看看老宗最近有没有寻到什么好货。”

王季迁这是避嫌呢。

也好,卢灿正好有话要问宗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