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以后小人的孙子取名海瑞你的请柬拿反了(第1页)
琼州,入冬一个多月后,花了几车粮食,请了几百当地民夫,配合锦衣卫和流民,在一大片荒地附近,建起了一座营寨。至此,张山风一行人,才真正在琼州安定下来。营寨的大厅,此时正在进行一场面试。张山风需要一名能写字,并且精于算术的管事,长期管理土地问题。只是场面有点尴尬,面对高达五石的工钱,居然只有一个人来面试!这年头,会写字的本来就少,还要精于算术,就更加罕见了。一帮子读死书,背八股的文人,非常努力的钻研大儒遗作,程朱的注释都翻烂了,也不愿想想其他出路。所以,很悲剧。秋灵和福伯在琼州城里吆喝了三天,只抓来了个中年秀才。张山风有气无力的看着眼前的秀才,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面试:“姓名!”“海宽!”“你叫海宽,有儿子吗?”“犬子海翰。”“额哈,还好不是海瑞!”“海瑞?好名字,以后小人的孙子取名海瑞!”“……”“多谢东家赐名!”张山风惊呆了。这也可以?“好!够机灵,你被锦衣卫征用了!”……“东家有工钱吗?”“有,五石!”“能先预支工钱吗?”“……”海宽连忙解释:“东家别误会,我家里揭不开锅了,所以……”张山风纳闷道:“难道海家的穷是遗传的?”为了保证大清官不至于还没出生,就被饿死了。张山风很大方的,从私人腰包里面,拿出银子,发了半年的工钱给海宽。现在粮食很珍贵,既要留作种子,又要管着数百户的口粮,一次给出几十石粮食还行,次数多了,可就不得了了。而且银子,在这地方不好用。海宽倒是没在意,乐呵呵的拿着钱,开始干活了。……一个月后,营寨一场会议在同样的大厅召开,只是这次,显得正规很多。张山风,大张,福伯,牟斌等打伤万海的犯罪团伙主要负责人,基本到齐。张山风问向海宽:“我们来了有段时间了,有几百流民,也拿出粮食,请了附近不少农户帮忙开垦,现在能用的土地统计好了吗?”海宽翻开账册,做出总结:“开垦出上千亩土地,以及两千亩的水田。算上陛下赏赐的……”张山风听完汇报,对大张说道:“海南天气暖和,水稻可以现在就开始种下。土地的话,大部分还是种的小麦。我带来的玉米和甘蔗,分别少量实验一番。”由于,玉米种子太少,而且张山风也不确定,没有化肥和农药的情况下,能否确保产量。所以,暂时没有大面积的种植,只是小规模试一试。甘蔗是经济作物,温饱问题解决之前,经济作物只能解解馋。海宽提醒了一下:“现在的开垦,遇到了麻烦,再想往前开垦,可能会与黎族村落,产生土地纠纷,最好派人先沟通,否则会有麻烦。”“黎族?”张山风有点没反应过来。他历史学得不怎么样,能知道海瑞出自海南,是因为海瑞名气太大。后世多民族混合,黎族和汉族的概念,没有那么明确,大家的名字都叫中华,相处非常融洽。所以,张山风根本不清楚,这里黎族和汉族有啥矛盾。海宽似乎看出张山风的茫然,帮忙解释:“现在琼州一共五六万户,三十万人口。基本还是黎族为主,人数大概在二十五万以上,而汉人才十万不到。黎族内部又分为两派,一派是被朝廷安抚,跟我等一样耕种纳税。另一派则是盘踞深山,以狩猎为生,并不理睬朝廷,也不怎么与被安抚的黎族来往。”张山风穿越大明有几年了,听闻过一些风声:“之前朝廷所说的暴乱,就是来自这些盘踞深山的黎族吧!”从大明立国以来,琼州就频频暴乱,朝廷屡次派兵镇压。但大军前脚离开,后脚就又暴乱了。有说书者,更是做出野史统计,洪武年到如今,大大小小的黎乱多达六十多次!平均两年左右,黎族就爆发一次叛乱!“东家倒是错了,身居深山的黎族自给自足,每逢初一十五会出来赶集,极少闹事。倒是那些……”海宽没有再继续说下去。众人皆诧异了,都表示不能理解。张山风脸上火辣辣的,不解的问道:“为什么融入汉人耕作的黎族,反而会经常暴乱?”海宽不愧是地头蛇,又是读书人,对很多事情都清楚:“洪武高皇帝体恤百姓,曾规定三十税一。历任琼州知府,不曾,也不敢对琼州汉人增加赋税。而那些野性未驯的黎族,盘踞深山,出入困难,以狩猎为主,也纳不上税。只有……东家可懂了?”,!海宽不敢明说,他现在还在人家知府的地盘上。张山风瞬间就懂了:“几十年来,历任知府时有贪墨,盘剥黎族百姓!他们不是我汉家百姓,所以就算强征额外的赋税,朝廷也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人暗中支持。毕竟朝廷眼里,他们是蛮夷!”海宽左右看了看,确定没有外人听到,才放心下来:“东家,这是你说的,在下可什么都不知道!”这要是让知府听到,指不定找个理由,就把他给嘎了。这不是吓唬人!不止一个人看不惯余知府,往上告状,从此消失。牟斌十分鄙夷:“亏你还是秀才,这么点胆量,考上功名也没用!”他是武夫,内心还是比较坚持侠义。但是,坚持侠义的代价,就是差点被饿死。海宽不想接茬,岔开话题:“后来,朝廷就在崖州,建起了一座县城,并且派遣了部队长期驻扎,就是现在的崖州卫。相信如果不是几千人的大型暴乱,崖州卫和岭南的雷州卫两面夹击,很快就能平叛。”读书人,怎么能承认胆小呢?这群人不会懂,这叫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原来如此!”张山风大致明白了。大张眯着眼看向海宽:“海秀才,今日跟我等说这些,其实是想借锦衣卫之手,除掉余知府吧!”“是!”海宽丝毫没有否认的意思。大张皱起眉头,冷冷的盯着海宽:“嗯?”海宽直接就给大张跪下了:“千户大人,余知府那个狗官,比之历任知府更加贪婪。他到任之后,不仅强令黎族,每户都要缴纳1只鸡、1碗食盐和5升谷物。连我汉家百姓,亦深受其苦,余知府擅自加税,盘剥更胜历代知府!否则,在下家中还有几亩良田,又有秀才功名,何至于沦落至此!求大人,将此地百姓之苦,向陛下禀明,救救琼州百姓吧!”本来海宽是秀才,见官不跪,就算是皇帝,非正式场合,也不必下跪。但此时,他真的是将所有希望,寄托于大张这个天子耳目,大明锦衣卫身上了。大张冷声质问:“现在收回刚刚的话,本千户可以当没听到。否则,如若查无此事。诬陷者,反噬其罪,你懂吗?”然而,大张和张山风对视一眼,不着痕迹的笑了。瞌睡来了,有人送枕头。人证,有了!海宽不知道大张的任务,将心一横,也是豁出去了:“如有丝毫妄议,愿反受其罪,抄家株连,无话可说!”然而,张山风细思之后,欲言又止。此地不是京城,孤悬海外,是山高皇帝远的琼州,做为土皇帝的知府,真的那么好查吗?这可不是京城,把人拿进诏狱,先来一个套餐,然后上两个硬菜,基本上再硬的骨头都趴下了。这里就算查到什么,也未必送得出去,唯一出岛的船,基本都在余知府手上!张山风最后还是提醒了一声:“大哥,此事要慎重,不仅不宜明目张胆的调查,还要万分小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大张尚未回应,就有手下来报:“知府送来请柬一张!送请柬的人说,腊月初五,五十大寿,不醉不归,望君莫辞!”大张冷笑:“来的好,正要去会他一会!”张山风指了指请柬:“大哥,请柬……”大张知道张山风不放心他,义正言辞的止住了张山风的话:“这事没商量,必须我去,请柬不能给你!”张山风脸都憋红了:“我想提醒你……”大张还是没等他说完:“没啥需要提醒的,我自有万全的准备!”张山风终于说出了要说的话:“我想说,你的请柬……拿反了!”“……”“……”:()大明狗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