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后悔(第1页)
萧西风从原彭城王府出来,给莫严师兄传出一道信息,告诉他:宋国皇宫暂时没事。不过,魏国皇宫可能有比太子暴毙更大的事发生。然后,他回到天目道观,潜入后山地底阴泉边修炼。还是这里舒服得多。……此时的魏国皇宫,呈现出一种诡异气氛。因为魏国太子拓跋晃忽然就死了。而朝廷对外宣布太子的死因时,只有“猝死”二字。那可是堂堂的魏国太子!魏国皇族是鲜卑族。鲜卑族的传统就是嫡长子拥有继承权。这个制度一直没变。因此,拓跋晃的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逻辑:由于他的继承权不能随便被剥夺,所以,如果有人想换太子的话,只能让他死。过了一段时间,皇帝拓跋焘对拓跋晃的死没有任何反应,这更加让人们相信:是皇帝想换太子,找不到借口,所以弄死了他。皇宫里、朝堂上,人们个个噤若寒蝉、小心翼翼,生怕惹到皇帝,为自己招祸。即便如此,还是有两人倒了霉,被皇帝下令处死。这两人一个是略阳王拓跋羯儿,一个是高凉王拓跋那。据说,二人南征归来,回到平城后,听说太子拓跋晃被剥夺了首宰职务,为了安慰他,私自将缴获的大量女人和财物送到了太子府。原来的太子死了,那就得重立太子。虽然人们明知皇帝拓跋焘的心思,受到首席太监宗爱蛊惑,属意皇五子拓跋余。但自古以来,有权对大位产生觊觎之心的人,但凡还有一丝希望,都不会主动放弃。何况,争夺大位从来就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活。每个大位争夺者身边,都有一群大能推波助澜。魏国的太子之争,最后落在皇三子拓跋翰与皇五子拓跋余之间。大伙等着皇帝拓跋焘做出抉择。这天,拓跋焘不知哪根心弦被拨动,忽然召中书侍郎高允觐见。高允衣冠整齐入朝,完成所有礼仪后,面对皇帝,一言不发,只是流泪。拓跋焘看着他,也留下泪来。君臣二人就这样,啥多余的话也没说,只是在那里流泪。最后,拓跋焘让太监宗爱将高允送出宫外。至始至终,高允除了向皇帝请安,没说过一句其它的话。皇宫门口,望着高允远去的背影,宗爱心里生出强烈不安的感觉。高允是拓跋晃的老师,还是原东宫四大辅臣之一。关键是,他从不隐瞒自己的倾向。即便在拓跋晃最倒霉的时候,他还冒着杀头的风险,向皇帝谏言:太子拓跋晃不应该被削权。皇帝拓跋焘今天召见这位老臣,是什么意思。宗爱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他找来羽林军首领陆健,二人就皇帝今天的异常举动进行分析。陆健母亲是柔然郡主,三皇子拓跋余母亲郁左昭仪是柔然公主,她们是堂姐妹关系。二人决定,由陆健找机会问问皇帝:老臣高允为什么流泪。陆健也是皇帝信任的近臣。他掌控皇宫禁卫军,对皇宫里发生的事应该清楚,知道高允举止并不奇怪。陆健趁巡查宫中防务,向皇上请安时,顺口表达了自己心中的疑问。拓跋焘听了陆健的问话,看他两眼,叹息道:“崔浩案发时,高允是牵连在案的。太子听说后,连夜入宫为他求情,朕才赦免了高允。高允是因为太子流泪啊!”陆健听了,装出恍然大悟样子,没有吱声。他对皇帝行礼后退出。宗爱在密室等着陆健。听了陆健的转述,二人对望一眼,非常震惊。高允是因为太子流泪。皇帝陪着高允流泪,自然也是因为太子。这么说,皇帝对诛杀太子之事后悔了!宗爱咬着牙,对陆健沉声道:“咱们不能坐以待毙。”陆健缓缓点头。二人密谋一番,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干件大事。:()幸好遇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