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白沙卧孤雁壹(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崔宜在船上睡不安稳,早上起来了,趴到舷上吐,肚子里吐空了,脑子也空了,龙慈叫她背昨天学的文章,她青白一张脸,头发也抓断好几根,支吾半天,一个字也没挤出来,末了,一挥手臂,趁龙慈来不及板起脸,比划起来,赶紧把话头扯远,说昨天晚上听到小童哭,就在水边的树林里,好凄切,像一根断弦在心上锯。

在清说,那是诱饵,江岸上的贼匪养童子,趁着夜,把孩子装进篓子里,放在岸边,叫那孩子大声哭,若有旅人心里不忍,泊了舟,上岸来探,那些匪盗便一拥而出,十几把刀白亮亮,架到人脖子上,再把船里的财宝货物洗劫一空。

崔宜想了想,心里伤感,说,这样的骗法,骗的都是好人哪。

龙慈却教她看山水,说,两岸崖壁陡峭,曲折多,水流也急,行舟难,便不易遭盗贼;若岸上开阔,水田漠漠,村烟暧暧,人聚得多,贼人也少;最爱滋生匪患的,当属山林与平地相间处:匪寨起在高地,借着地势,倾涌而下,便是披坚执锐,也是很难抵挡得住的——这些地方,往往宜于泊船的,却没有渡口。

崔宜听进心里,手上端着在清递来的鱼羹,眼睛睁圆了,考量的却是岸上的风景。果然,途经丘陵的,岸边童子都哭得多些,便是在白日底下,也有贼人泅到水里,晃送行的舟,要把船翻覆了,抢劫财物,好在有侍卫执着长篙,把贼人搠走。

一路风波,有惊无险。傍晚,正到一处渡口,夹在两丘山岭之间,河上渔船搭连,似在水面浮成一座桥,渔子们谈笑歌吹,有的已在舱里点起灯,幽幽几格窗黄,篷顶上蒸一片炊火的青烟。崔宜抻长脖子,瞧一瞧右边,又瞧一瞧左边,都是适合山贼扎寨安营的,于是困惑了,问龙慈:这么危险的地方,怎么会有渡口?

龙慈答说,哦,快到义安了。

快到义安,便没有山贼盗匪了。冯国在北疆有镇将,南疆置戍主。冯国西缺益州,东少扬州,但偏偏多占半掌荆州。那多出的半爿地,便似一只鹅的长嘴,咬进吴国的疆土里来。这片土地,表面上好像占了个便宜,其实却如棋盘里一枚孤子,入了虎口,只有一□□气,最是容易丢丧的。为此,冯国的皇帝在最南端设了义安县,遣派了一等一的精锐,镇戍此处。

陆路又走了十来里,天色晚了,安顿在驿站。驿站不远处立了一座碑,碑上披垂藤蔓,苍苔凉滑,崔宜饭后散步消食,凑近看一看,拂开枝叶,又比着指头读,三清四御,天官地官水官灵官,竟全是经文,又兼有朱砂刻写的箓文。她问驿长:

“此处是到紫薇观的地界了么?”

驿长把头摆一摆,回她:“紫薇观还有将近百里之远呢。”末了,见她疑惑,又说:“这碑是为了镇压怨气。”

“怨气?”

“三年前,这地头死了不少人。火烧过,血浇到土里,一年都不生草木,连寻常的雀鸟也不往此处飞。于是,山里住的人前往紫薇观,求道长们在这儿镇了一座碑。此后,树木才重新长起来。咱们这驿站,也是这之后才建的。”

“为什么会死人啊?”

“剿山匪呢!从前,这儿是个山贼窝,盘踞了好些年,害了许多人,”驿长眯窄眼睛,拍着碑角,道,“那时,义安镇的戍主,辛小将军,刚上任,领着几十个人上山剿匪。几百来号的贼子,一个都没逃过。完了,把尸首往树上一吊,黑压压一片,血滴到地上,半面山的土都是红的。乌鸦飞来,吃了两三个月,还没吃完。此后,这一带的山贼都拔了寨,逃走了——大快人心哪。只是杀人太狠,怨气太浓,要这块碑压一压才好。”

崔宜听得愣神,手抚着石碑,那碑上似乎真冒出阴重的怨气,要来冰痛她的手。驿长说的是“三年前”,但或许是四周草木太葱茸,又或许是石碑太朴拙,像个垂拱的仙人,她总觉得这个故事是很古的,不是“三年”,而该是“三十年”、“三百年”,于是,那怨气也跟神话里一样,该是有形的,虚拢拢,一团黑雾,而“辛小将军”仗寒光吞吐的长剑,只一挥动,便斩开了黑雾。

听了这么大一个奇闻,崔宜很敬畏,兴奋地跑回驿站,与龙慈和在清说。却不想这俩相觑一眼,龙慈摇摇头,轻叹一口气,没说话。

崔宜不解,问道:“这位辛将军,做的事不好么?”

在清顿了一顿,说:“等明日你见到他,就知道了。”

崔宜惊异:“他还活着?”

“这是什么问话?”在清瞥龙慈一眼,无奈地笑了,“他年纪轻轻,正在义安做官,平白无故,你咒他做什么?”

“原来如此。”崔宜若有所思,点了点头,心中暗暗期待与传奇的“辛小将军”见面。

翌日,走不到半个时辰,出了山岭,便可见女墙巍巍,城门高拱,悬着石匾,上书“义安镇”三个大字。

在清把文牒给守卫看,可守卫说,文牒里只写送来公主崔宜,不曾提到十个侍卫,讲什么也不肯放过,无论如何——要等戍主回来定夺。

崔宜揭开半边车帘,听在清与守卫争论,不由问道:“你们说的戍主,可是辛小将军?”

在清苦笑:“除了他,还会有谁?”答完了崔宜,他又向守卫问戍主的去向,不料,守卫们挺着胸脯,目不斜视,齐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