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第6页)
军人是一批富有血性的人,怎会甘愿服从胆小怕事的主君?
和政留在军中,帮着李豫稳固军心,起了极大的作用。
当李豫看到军中的那些将士们对于“唐代宗”是如何失望,又是如何在和政的劝说下重新坚定他们对大唐的忠心,他不由羞愧地低下了头:“吾不如阿妹远矣。”
李豫不明白,荧幕中的“唐代宗”,在妹妹亲自出面为他收拾烂摊子,稳固军心的时候,他是如何心安理得躲在安全的地方避免的。
但凡稍微有些廉耻心,有些责任感的人,都做不出这种事来。
明明身为皇帝的是他,惹出祸事来时,帮着处理烂摊子的,却是和政。
这般看来,这皇帝倒还真不如直接让和政来当算了。
老祖宗们既然将这一切都看在眼中,无论是惹出安史之乱的“唐玄宗”李隆基,还是平叛不力,重用宦官的“唐肃宗”李亨,亦或是加剧藩镇割据,引得吐蕃入侵的“唐代宗”李豫,日后自然都讨不到什么好处。
此时,李豫不由有些庆幸这些会导致他被老祖宗们诘难的情形尚未发生。
只要他全心全意辅佐阿妹,应该不会有哪一天,老祖宗们突然返回凡间来暴打他了吧?
就像这次一样。
如果没有发生老祖宗“回魂”一事,李豫肯定是不愿意轻易让出储位的。
即使他做储君对于国家不一定是好事,可对于他本人而言,手握大权肯定比仰人鼻息强得多啊!
但现在,李豫既然明知道皇帝做得不好,会半夜被老祖宗们亲自找上门,自然也就打消了这个年头。
他“无意间”听武皇身边的人提起,李隆基已经被送去了前线。
无上权柄固然诱人,却也要有命去享受。
李豫可不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落得自己的祖父这般下场。
一旦接受了自己不能上位的事实,李豫反倒比其他人更盼着和政上位。毕竟,和政这般纯善,又是他一母同胞的妹妹,与他兄妹情深,若是和政上位,他自然不愁没好日子过。
李倓在和政为了稳固大唐江山做出的种种努力之后,沉默良久,看向和政的目光中满含钦佩之色。
原本他还不服气,为何比起他和阿兄,老祖宗们会更看好和政一届女流之辈。现在,他却不得不服气了。
李倓为人正直,颇有些“过刚易折”之感。和政处事却是刚柔并济,多管齐下。
在见识过和政经商、为唐代宗出谋划策以及稳定军心的种种手段之后,李倓不得不承认,即使是他亲自出面,也不会做得比和政更好了。
此时,荧幕中的画面仍在继续进行。
和政在亲眼见到大唐江山从盛世步入风雨飘摇的场景中后,便时常忧国忧民。
与和政不同的是,许多皇家贵女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盛世之中,以为自己可以继续嚣张跋扈,仗势欺人。
过去,大唐强盛之时,皇家公主郡主便是依仗着身份做些出格之事,也无人会在意,因为她们有足够的底气。即便她们的夫家在她们面前受了气,也能从朝廷那里得到弥补。
但现在,大唐渐渐式微,朝廷正是需要团结所有人的力量平息各种动乱的时候,皇家娇客们的做派,却与往日没什么不同。
和政看在眼中,急在心中,将这些仗势欺人的贵女狠狠斥责了一番。
荧幕外的和政,呆呆地看着荧幕中的“自己”训斥公主郡主们的情形。
荧幕内的故事,是她未曾经历之事,但她对于那个“和政公主”的做法,却表示赞同。
“皇家公主郡主们,在国家兴盛之时,享受了国家带给她们的种种好处和庇护,那么在危急关头,自然也该挺身而出,为国家尽职尽责,而不该只顾着自己逞威风。”
“江山稳固了,我们这些皇家娇客才有好日子过。若是江山不稳,朝代更迭……我们这些人,原也不比外头的平头百姓尊贵。”
“说得好!”李令月拍了拍和政的肩,觉得和政的眼界远远高于她的兄弟姐妹们。
如果说,李家下一代中,有谁有希望将李家从污泥总拉出,那么那个人非和政莫属。
若是连和政都做不到,她的那些兄弟们,就更不可能做到了。
这般忧国忧民的和政,最终却未落得好下场。
她三十六岁那一年,吐蕃再度来犯。
唐代宗召和政入宫议事,彼时,和政怀着身孕,驸马柳潭担心天气太过炎热,妻子来回奔波会出什么意外,便劝她不要入宫。
但国难当头,和政又怎么可能安心坐得住?
她不顾驸马劝阻入得宫中,为唐代宗出谋划策,并陈述各项措施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