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240250(第28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你们这不是集体研究成果吗?你只是代表集体汇报而已。”

“不是一回事!搞科研讲究集体主义,也看重个人的能力。否则美国人为什么会说钱老相当于五个师?换个人试试啊,换个人是不行的。这个项目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实际上,是她布置任务让学生们去做。怎么做,她已经教给大家了。”

“那也不行!她的背景不清白,她家有海外关系。”

叶菁菁听到这儿,突然间觉得有点没意思。

她一下子理解了为什么改开早年出国留学的人,很多都拒绝回国(注:他们是公费留学生,有义务回国服务的)。

大概有部分原因就是烦死了这种头上一顶大帽子,莫名其妙低人一等的感觉吧。

再想想60年代从苏联留学回来的高材生们,在那10年里的遭遇;不想步入前辈的后尘,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谁有前后眼呢?谁愿意受折磨又蹉跎半生呢?

好在西大的校长替她据理力争了:“哎哟,那就是个乌龙。再说了,往前数几年,我这样的,叫反动·学术权威,我更没资格。”

但对方并没有放弃的意思:“你不要固执,你出面比她更合适。”

校长直接上了杀手锏:“我不会,行了吧?我一个老头子,我能会什么啊。我又不是搞计算机的。行啦!未来是年轻人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现在有人才,不用的话,好好的人才不是被白白浪费了吗?”

校长房间的门开了,一个块头魁梧的中年男人走出来,背着光。

叶菁菁看不清他的脸,也不是很想看清。

因为她清楚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没有他,也会有其他人。

校长先看到了叶菁菁,微微一怔,然后招呼她:“小叶,早点休息吧,明天还有的忙呢。”

但事实上,17号当天,虽然他们一早就起床了,甚至没怎么敢吃早饭。

怕大冬天的,在北京暖烘烘的屋子里头,碳水吃多了,会犯困。

但他们一直等到10点钟,才有车子过来接。

叶菁菁还以为他们会去人民大会堂呢,在她的概念中,开会都是在人民大会堂啊。

然而不是,小轿车一路把他们拖到了□□,对,就是那个□□。

叶菁菁都傻了,为什么要来这儿?这规格高的有点儿吓人。

她晕晕乎乎的,甚至连女警卫员搜她的身,她都没啥不适应,甚至问了一句人家:“你手上这个是金属探测仪吗?”

后者都被她问愣了,微微点头,示意她可以了。

叶菁菁进了小会议室,本能地嗓子发干,下意识地招呼服务员打扮的大辫子姑娘:“同志,能给我杯茶吗?”

“可以,请您交两毛钱,一杯茶两毛。”

叶菁菁更傻了,乖乖,十一届三中全会不是明年才开吗?怎么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里先搞起市场经济,直接卖起茶了?

所以叶菁菁就配合,主动交了两毛钱?

才不哩。

火车上的盒饭才两毛五一份,不该花的钱她一分都不会花。

她直接开问:“白开水呢?”

服务员态度特别好:“白开水不要钱。”

“给我一杯白水吧。”叶菁菁半点不怕丢脸,“反正好茶我也喝不出来。”

校长交了两毛钱,要了杯茶,他是喝不惯白水的,水里一定要放点东西,粗茶叶梗子也行。

可惜他这两毛钱白花了,茶刚上来,都没吹凉,接他们进来的办公厅的同志匆匆忙忙过来打招呼:“陈老,叶同志,不好意思,是我们没理解透彻。麻烦你们再跟我们走一趟,去微机房。”

现在计算机不属于办公设备,□□也没有微机房。

他们最后去的地方是研究所的计算机操作间。

叶菁菁跑了一圈,后背直冒汗。

她严重怀疑研究所才是一早选好的地点。前面他们被那样来回倒腾,其实是出于安保工作需求,打马虎眼儿呢。

她深吸一口气,开始跟微机房的管理员交流,请人家帮忙读取卡片。

外头的脚步声渐渐大了多了,黑压压地出现了一堆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