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1 章(第5页)
引得御花园中的人纷纷朝着二人看过去,不远处隔着几树桃花的地方,传来了余太后不悦的声音。
“你们一个个养尊处优的,是丝毫不晓得百姓过得什么日子,眼前这饭菜那里粗鄙?!”
“太后娘娘息怒。”一众宛若百灵鸟的声音响起,万楹和钱夫人对视一眼,跟在人后继续往前走。
还未看清眼前跪着那一群环肥燕瘦的美人儿,看瞧见了她们身边桌子上摆着的蒸红薯叶,还有切成块带着皮的南瓜,甚至每桌还有煎饼和玉米饼子窝头。
这些东西只怕这些贵夫人身边的丫鬟都没有见过,让她们吃这些东西,脸色能好看就怪了。
绕开跪着一地的美人,万楹走上前冲着太后盈盈一礼,“臣妾给太后娘娘请安,娘娘万福金安。”
身后的钱夫人因为身份低,便也没再往前走,见万楹行礼她也赶忙跪下,“太后娘娘万福金安。”
看着二人的穿着打扮,余太后也是一愣,脸上的怒气愣是因着她们人的打扮,讶异的减淡几分。
“王妃不必多礼,钱夫人也起来吧。”
“谢太后娘娘。”二人齐呼一声站起身来,目光中带着几分疑问。
余太后显然也想起了刚才的事儿,脸上的怒意又加了两分,愤愤的看着跪在地上的一行锦衣华服的贵夫人和小姐们。
转而目光在二人身上流连一圈,“你们二人怎么这副打扮?”
万楹带着几分无奈的扥了扥身上的棉衣,“臣妾和钱夫人瞧着这春意正浓,想起来百姓没到这个季节,都会去山里挖野菜,这也是老百姓熬了整个冬日,终于能吃到鲜菜的时候,故而换了一粗衣,和城外的百姓一起挖野菜。”
想起刚才余太后的话,再看看那桌子上的饭菜,万楹逐渐明白了余太后今日设的宴席目的,于是她刚好趁此给太后递话。
对于她的回答,余太后显然十分欢喜,一改刚才黑冷的脸色,笑盈盈的看着万楹。
“哦?你们去挖野菜了?说来不怕你们笑话,哀家在这宫里多年,被说吃野菜了,就是连那野菜的样子都没有见过,刚好,让人将你们挖的野菜呈上来,让哀家,也让她们这些眼皮子浅的都见识一下。”
话音一落下,万楹看了一眼留在桃花树下候着的翠儿,对方看懂了她的眼神,立即转身带着太后的两名宫人,去宫门处那今日新挖的野菜。
这功夫,宫人们立刻在余太后左右下首的位置上,各摆了一张桌席,万楹坐在余太后的左手边,钱夫人怯怯的坐在了右手边,目光不安的打量了一下跪在不远处的两位夫人。
论起地位这两位一位是郡王爷的夫人,以为是首辅大臣的妻子,还有他们的女儿,不管是哪一位夫人,可都比她的身份高出一截。
然而此刻她却坐在了她们上首的位置上,这让她如何心安。
余太后自然也将这些都看在了眼里,可她今日就是要杀一杀那些京中大员们的威风,尤其是这些向来喜欢攀比的内眷。
“唉,说起来百姓,去年江淮两岸遭了灾,着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若是能有今日哀家这一桌的吃食,只怕比过年都要开心呢。”
这话过于沉重,可太后说起来了,就是要说给眼前这些人听得,万楹便也顺着说起来。
“不怕太后笑话,臣妾便是那农家女,即便是家中未曾遭遇淮河两岸兄弟姊妹的苦难,素日里这个时节也未曾吃饱过肚子,那一日偷懒没去挖野菜,全家便也少了三餐的口粮,臣妾不忍看着爹娘兄长挨饿,便日日天不亮就拎着篮子翻山,只为能多挖几棵野菜。”
说起来过去村子里的事儿,一旁的钱夫人也想起了过去的往事,颔首接了话,“是啊,臣妇也是农家女,这春日里看着植物发芽百花齐放的,可能吃的东西却不多,一个冬日过去,家里的粮也都吃光了,青菜还没有长出来,只能上山挖野菜,能吃上这桌子上的煎饼,便是村里顶富的人家,这红薯叶裹着白面蒸的,这可是寻常百姓家里,平时舍不得吃的啊。”
听到她们二人的话,太后的脸上满是悲悯和不忍,一手托起一张煎饼,一手执筷夹起蒜泥拌的茄子,放在饼上一夹,张开嘴咬了下去,吃不惯粗粮的太后眉宇轻皱。
“百姓们受苦哀家哪里还有心吃得下山珍海味,传哀家懿旨,日后哀家三餐改做两餐,每日一餐这百姓之食,也时时刻刻提醒着哀家,百姓现在过得是什么日子,大晋想要昌盛,就要让每一个大晋的子民都吃得饱吃得好!”
万楹和钱夫人对视一眼,二人起身冲着太后娘娘裣衽一礼,“太后娘娘圣明,娘娘仁德心系百姓,乃是大晋百姓之福。”
跪在地上的人们也反应过来,齐齐额头触地,“太后娘娘圣明!”
万楹和钱夫人在太后娘娘免礼示意后坐下,作为摄政王妃,万楹觉得这个时候她应该起到一个表率作用。
于是说道:“娘娘贵为太后,竟能为了百姓做到如此,臣妾位卑又怎敢顿顿鱼肉细粮,自今日起,臣妾也随太后娘娘这般,日食两餐,皆为百姓之食。”
吃惯粗茶淡饭的人,对此丝毫都不在意,钱夫人顿时想起来刚才在王府时,万楹对她的指点和告诫,当即跪下说道:“臣妇更是不及太后娘娘和王妃,日后臣妇家中非年节饮宴,一月只食三荤,一日只食两餐,初一十五斋戒,为大晋百姓祈福愿陛下太后圣体安康,愿百姓平安喜乐。”
“好,王妃和钱夫人有心了,有你们也是大晋的福啊。”
其余人闻言纷纷效仿起来,余太后的脸色顿时好看不少,也终于给眼前跪着的人一个好脸色。
“尔等都起来吧,哀家刚才也是一时为百姓心急,既然各位也都有心为百姓祈福,与其将那些香火银子送到庙里,不如捐给那两岸遭了灾百姓,也好让他们早日重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