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五两2(第3页)
嗟乎!朝阳者,天命之兆也,亦人君之象也。。。承高祖之遗德,秉高宗之明训,宏仁义以惠苍生,延日月以固社稷。。。。。。”
庆安十六年,上京大街小巷都在流传着圣上钦点的探花郎的《朝阳赋》。
犹记琼林宴一曲舞罢,宫人撤下酒菜,换上新鲜的蜜饯与果糕,恰是赵怀书最爱的一味,他不自觉地抿了口茶,低眉间的神色仍藏着少年人对于未来的无尽期许。
第二日清晨踏马游街可谓空前盛事,京城百姓早已等候在朱雀大街两旁。
百花争艳的春日里,街头满是人潮,孩童骑在父亲肩上挥舞彩带,街边的茶室端着刚炖好的茶汤给路人分发,少年的目光追逐着骑马游街的年轻进士们,满怀着向往。
新科进士们身穿绯袍、头戴进士帽,皂纱飘带,额配簪花,身骑白马,仪仗举旌旗,沿着朱雀大街徐徐而行。沿途观者如云,万人空巷,大户闺秀或卷帘观望,或登楼远眺,欢声笑语,皆论三甲,年少才高,容貌旖丽,意气风发,而探花郎更甚。
赵怀书策马而行,衣摆随着马蹄微微摆动,显得翩若惊鸿。
他面如冠玉,姿态潇洒,沿街不知多少闺阁少女为他抛来鲜花与红帕。
坊巷之间,百姓们欢声笑语,争相围观这群年轻俊朗的进士们。
街巷两侧挂满了五彩的丝绸与灯笼,偶尔有贩夫走卒手持长竹竿,为游街的进士们递上花束。赵怀书几次拱手谢过,脸上始终挂着温和的笑意。
游街途中经过太学,众学子齐声朗诵。那清朗的读书声如钟鼓般传遍大街小巷,令满城尽闻这份浓烈的书香气息。赵怀书望着太学的方向,眼神微微湿润。
他数十年寒窗苦读,终于在今日得偿所愿。
最后,游街队伍停在朱雀门前。赵怀书从马上翻身而下,稳步走入宫门。
身后百姓的欢呼声渐渐远去,他心中却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沉重,他知肩负的不仅是家族的荣耀,更有朝堂的期盼,以及自己的抱负。他抬头望着巍峨的皇宫,心中默念:“但愿此生,无负此袍,无愧此心。”
一切仿佛近在眼前。赵怀书记得,那时正值仲春,花开锦簇,长安城内热闹非凡,他穿着新制的士子青袍,满怀少年意气,那一年,他年仅十六。
*
单总管笑了笑,语气带着几分缅怀:“那年老奴给皇上送折子,恰巧撞见了殿试。老奴还记得,您那篇《朝阳赋》,惹得皇上龙颜大悦,当即钦点为探花郎。那时您一身红袍,意气风发,真真是少年郎的模样。”
单总管抬手轻抚袖口,转而岔开话题:“赵掌印,老奴倒想问一句,到如今您可曾后悔?”
这一句,宛如锋刃刺入赵怀书心间。
他垂眸,眼底微不可察地晃动了一下,垂下目光。
“后悔?若能以一人之困,换多年后庶民之乐,何须后悔?”
单总管怔住,旋即笑道:“转眼便四年过去。美玉蒙尘,实在令人感叹啊。”
“单总管谬赞了。”赵怀书语调平静,却透着疏离,不愿多谈往事。
单总管瞥了他一眼,轻笑一声,语气忽而轻松了起来:“赵掌印,最近宫中倒是出了件有趣的事,不知您可曾听说?”
赵怀书抬起头,语气平和地问道:“单总管指的是哪一件?”
“便是方家的那位少爷,”单总管端起茶盏,慢悠悠地说道,“现如今也入了皇城禁军,混了个左监门校尉倒也算是风光无限,前些日子却跑去青楼吃酒,结果被那位徐家出身的夫人在门口逮了个正着,拎着耳朵拖了回去。哈哈,这事儿在禁军里传得沸沸扬扬,连宫人们都知晓了。”
忽而一笑,话锋一转:“不过宫中人事纷扰不断,有时想想,倒也有趣。”
赵怀书眉心微蹙,眼中闪过一丝思索,随即开玩笑说道:“是吃花酒?”
单总管点点头,语气随意:“是啊。”
“那便是方家公子的不是了。”他抿了口茶,“家有爱妻,还去寻花问柳。”
“据说这位方家公子颇有手段,深得监门将军器重。不过嘛,人无完人,他这贪杯的毛病,可是出了名的。”
单总管不再说些什么,只是微微一笑:“赵掌印,宫中的风,总是吹得比外头要冷些。您年纪轻轻,可要好好保重啊。”
赵怀书心中了然,起身向单总管拱了拱手:“多谢单总管提点,怀书告辞了。”
“赵掌印慢走。”单总管望着他的背影,眼中带着几分意味深长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