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第2页)
看到这样的场景后,李牧反而越发困惑。往日凶名在外的秦人,何时变得这般友善了?他们这么做,又是图什么呢?
在听到李牧的话后,那名农官用胳膊擦了把汗:“这我就不知道了,我只是按照王上的命令行事。”
“秦王?”李牧回想了一下秦王政自继位以来所做的种种事,实在不觉得他是这般富有善心的君王。
仁善的君王,可无法从乱世之中杀出重围,撑到如今。
这二字不仅与秦王无关,也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君王都没甚关系。
“王上说,秦赵从前是一家,往后也不必区分得那般清楚。”
农官至今还记得,秦王政在说这番话时,漆黑的双眸中尽是幽深之色。
他虽不知秦王的话语中究竟有何深意,但他知道,秦王自继位以来,从未做过错误的决定。如今,秦国在秦王政的统领之下,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他们自然愿意听从秦王的命令,哪怕秦王的命令有时让他们无法理解。
李牧听了这话,先是一惊,而后大怒道:“秦王!”
秦赵何曾同属一家过了?也唯有赵国还未从晋国中分出来之前,天下诸侯还听命于周王室之时,秦赵名义上都是周王朝的地盘。
秦王的这番话,听在李牧耳中,与秦国要吞并赵国没什么区别。
岂有此理!秦王近些时日以来,未再四处攻伐,赵国上下还以为那秦王转性了。没想到,秦王只是将他的狼子野心藏得更深了!
李牧很快便意识到,秦王派秦军入赵的真正目的,是要收买人心。可他无法拒绝秦军的帮助,因为此时,赵国的黔首们的确需要来自外部的支援。
然而,李牧越是意识到这一点,便越是心塞。
为何连秦王都知道派人来赵地安抚黔首,稳定人心,赵王却只关心这场灾荒会不会影响他的生活?
在这一刻,一种深深的悲哀和无力感充盈于李牧心间。
这人呐,就怕对比。若是没有秦王的种种举措在这里摆着,他和赵地的黔首们兴许不会对赵王产生什么想法。
但偏生,赵王没有做的事,秦王做了;赵王不曾关心的事,秦王关心了。
秦王做得越多,做得越好,便越是显出赵王的失职来。
李牧叹了口气,决定将秦人的阴谋,将他的想法都告知赵王。可根据他对赵王的了解,赵王不是一位能够虚心纳谏的君主。他喜欢听阿谀奉承之语,而不喜欢听别人对他的指摘。
李牧若是将赵王拿来和秦王做对比,说赵王不如秦王——虽然这是事实,但赵王只怕又要恼了。
但李牧别无选择,有些话,总得有人来说,有些事,总得有人来做。
当没有一人敢在赵王面前说真话之时,当没有人敢于直言指责赵王过错之时,赵国便真的没有一点儿指望了。
李牧在写好奏折之后,便命人快马加鞭地送去了邯郸。
收到他书信的赵王偃勃然大怒:“瞧瞧这李牧说的什么话!秦王好心派人来帮助我赵国,他居然说秦国这是意图吞并我赵国,这简直就是在挑拨我赵国与秦国的关系!”
郭开捡起那份被赵王扫到地上的竹简,仔仔细细地将那封奏折从头读到尾。
深谙赵王偃心理的他立马与赵王偃同仇敌忾:“那李牧着实不像话,居然说王上不如秦王!臣承认,那秦王的确英明神武,可王上既然能与秦王保持良好的关系,说明王上与秦王都是难得的明主!李牧不仅贬低了王上,也贬低了秦王的眼光!”
郭开虽未明着夸赵王偃,但他话里话外将赵王偃与秦王政相提并论,让赵王偃听得十分舒坦。
对,就是这样没错。秦王是一代圣君,与秦王交好的他,自然也是一代圣君。
他与秦王是一类人,他何必非要与秦王争个高下呢?
幸而赵王偃没有在飘飘然的心态下,将这番话说出口。
否则,致力于给他灌迷魂汤的郭开,怕是也要被他这般“自信”的话语给噎住。
即便郭开每天的日常就是变着花样地拍赵王偃的马屁,他也从不会认为秦王政与赵王偃是同一类人。
第082章第82章
当秦军在魏国与赵国展开浩浩荡荡的灭蝗行动时,奉秦王之名前往韩国都城新郑的蒯彻,却不急不缓地率领秦军行进着。
韩国如今的地盘小得可怜,仅有的那些个田地在蒯彻等人赶到之前,就已经被蝗虫霍霍得不成样子了,因而蒯彻反倒不急着向姚贾和顿弱一样,赶去帮着赵国和魏国抢救粮食。
他只命人给韩王然送了封加急书信,将剿灭蝗虫的法子告知韩王然,并叮嘱韩王然一定要将蝗虫拦截在韩国境内,万万不可让蝗虫进入秦国境内肆虐,否则定然要惹恼秦王。
收到这封书信的韩王然不敢怠慢,只得将他身边的人都动员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