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0(第3页)
对于他们而言,保存食物,是一件极为不容易的事。在食物中加入香料,则能延缓食物变质的时间。
自从发现了香料的用处后,嬴政就命底下的人每年大量从西域和孔雀王朝进口香料。饶是如此,他有时仍觉得不够。
对于李令月提出的问题,嬴政想了想,道:“寡人可以派兵打你。寡人不会让任何人要挟我秦国。”
“是的,你可以打我,但我在海上,你没有强大的水师,你怎么打我呢?”
嬴政面上浮现出些许不甘之色,他不得不承认,在这个假想中,他的确拿李令月没办法。
“这就是你说的,海上,霸权?”他努力地理解着这些对于他来说过于陌生的字眼。
“这只是海上霸权的一种体现形式。现在,其他国家在航海这一块儿,还是一片空白。西边的许多国家,包括罗马教廷,都认为大海是私有的,认为大海属于它的发现者。而目前,只有我大唐的船只,能够进行远洋航行。既然如此,大海自然该是我大唐的领地!”
李令月的这番话,并非无的放矢。
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各个国家都忙于陆地上的争霸,人们对于海洋的认知少得可怜。
日后,最先开启航海之路的,是两个边陲小国。因为在大陆上不占据任何优势,为了自身的发展,它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海洋。
起初,它们只能派出三五艘船只探索航路,然而,航路一旦被打通,巨额财富也随之涌入了这两个国家。
接下来,就是这两个国家长达一个世纪的称霸之路。
直到后来,其他国家相继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开拓出了新的商路,并拥有了强大的舰队,这两个国家的海上霸权才逐渐衰落。
如果不曾见识过那样恢弘的时代,兴许李令月也会为大唐现在的贸易规模而满足,会为了不断涌入大唐的金银而高兴。
但在见识过那个风云迭起的时代之后,眼前的一切,就显得像是小打小闹了。
李令月的野心比她自己想象中更强,尽管她不知道,她的这份野心能够支持她走到什么样的地步,但她会为此而拼尽全力。
第122章第122章
仅仅只是赚来巨额的金银,对于李令月本人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她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这些金银转化为国家发展的动力,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提高百姓们的幸福感。
扩大海上贸易规模、成为海上航行规则的制定者,不仅能让大量金银和物资流入大唐,同时,也能吸引一批人来大唐定居,获得宝贵的人力资源。
优渥的福利待遇,能提高百姓们劳作的积极性,让百姓们自发地维护大唐。
当李令月向嬴政提到“人力”这一块儿的时候,嬴政感到十分不解。
人多的确代表着可以用的劳动力多,但人多,同时也意味着难以管理。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有些人顺从,有些人则天生不服管。
在嬴政看来,人口最好多一些,但又不需要太多,能够满足打仗、种田以及各项徭役的需求,便可以了。
“大唐就那么缺人么?”嬴政用困惑的目光看着李令月。
“那是当然!”李令月道:“我大唐的国土面积现在已经超过了一千二百万平方公里,我大唐登记在册的总人口数,却只有四千万!”
不说跟后世比吧,就是跟大秦比,这人口密度都实在是低得可怜。
大秦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都还有两千多万人口呢!
等李令月和武皇解决完土地兼并问题之后,大片大片的土地还等着百姓们来耕种,另外,想要大力发展工商业,也是需要人的。
造船需要人,航海需要人,改良航海设备需要人,由海运行业带来的整条供应链都需要人。
从事海上贸易需要人,开辟新航路需要人,未来构建起一张以大唐为主导的海上运输网还是需要人。
由此,也不难理解,李令月为什么会那么希望提高本国人口了。
在听完李令月的一番话后,嬴政陷入了沉默之中。他不由低下头,看着自己手中的舆图,陷入了沉思。
与李令月相比,他是不是太容易满足了一些?
有李令月等人的帮助,嬴政手中的舆图已经比大秦之前的舆图详细了不少。但大洋彼端,对他来说仍然处于一片混沌之中。
等他一统天下之后,也命人开始建造船只吧。即使做不到远洋航行,周边的海域还是可以覆盖的。
从李令月对航海的热衷上,不难看出发展航海业能够给国家带来的诸多好处。
既然有利可图,那么他的大秦自然也不能错过这等好事!
对于嬴政的想法,李令月表示支持:“阿政,你要是能把你在寻仙问药上花的金钱,拿来大力发展航海业,肯定能有一番收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