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洛阳安定进学(第1页)
回到显庆二年的春天,在处理完褚遂良一事后,洛阳宫殿的修缮也终于竣工,李治颁布《建东都诏》,正式将洛阳宫定为东都,实行两京制,将隋炀帝始建的紫薇城(洛阳宫)从休闲度假的行宫升为处理朝政、召见大臣、接待外使的正宫。
洛阳成为东都是顺理成章的事,甚至单拎出来一个原因就足以说明这一决策。
洛阳作为首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其后的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均将洛阳作为都城。
隋大业元年,隋炀帝设洛阳为东都,修建京杭大运河以洛阳为起始点和终止点,连接南北有无。
贞观初年,唐太宗几欲整修洛阳宫殿,却被戴胄、张玄素等人规劝,罢役停工,仅是将洛阳定为东都,沿用紫微宫。
显庆元年,李治命人将紫微宫乾阳殿改建为乾元殿,作为正殿。多说一句,武周时期,武曌将乾元殿改建为明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万象神宫。
洛阳能被历朝历代所重视,离不开它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原中心地区的洛阳是四方往来的枢纽,尤其是在京杭大运河修建之后,水路交通发达,南北货物均在此处集散,经济发达,粮食充裕。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洛阳的好气候。气候对农业社会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周期性更替的政治王朝。而唐朝的洛阳气候温暖,冬季常年无雪,洛河、渭河很少结冰,拥有发达的桑蚕业和种植业。
当然,就李治这一代统治者来说,将洛阳定为陪都,甚至很长时间都在洛阳行政,也有极大部分原因是为了摆脱长安附近关陇世族的影响。古代交通不便,无论多么兴旺的世族都摆脱不了地缘的影响,他们也不可能像平民那样举家带口地离开经营百年的祖地。
所以,前有拓跋宏为深入汉化,摆脱氏族影响,迁都洛阳;今有李治为加强统治,削弱世族,定洛阳为东都。
当然,还有一个不太光彩的原因,即移都就食。简单来说,长安位于狭长地带,水路交通并不便利,粮食运输困难。若遇荒年,或者说稍微欠收,关中的粮食就不够皇帝百官食用,长安城中粮价更是飞涨,百姓饥馑。为了解决粮食危机,皇帝带着整个朝廷前往粮食充裕地区。而这个地区往往就是洛阳。
因此,自隋文帝起,隋朝就有三次前往洛阳就食。贞观年间,唐太宗以祭祀汉文帝、泰山封禅、征伐高丽为由三次前往洛阳间接就食。而显庆二年的这次,李治直接表明要去洛阳就食。
其余种种,不再多言。回归当下,李治带着武皇后、皇室诸亲、官僚大臣、侍从,自长安城出发,沿着崤函道,开始了这段自此之后经常往来的835里跋涉。到底是皇帝出巡,还有大量随从眷属,不可能像寻常赶路那样走得很快,差不多每天也就走个30里,中间还会在行宫、驿站稍加修整,也就是说,差不多得1个月才能到洛阳。
这1个多月可能对于体弱多病的李弘来说舟车劳顿,难以承受。但是对于吃嘛嘛香,活泼好动的安定公主来说,这是她第一次见识宫外的世界,每天都是兴致勃勃。
安定公主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
早上起来先陪着母后、父皇用完早膳,照例和母后撒娇,有时候还会慰问一下虚弱的皇兄,逗逗襁褓里的胖弟弟。
随后,去马厩和自己的小红马吉量培养感情,给它讲从杨姑姑那里听来的乌骓、照夜玉狮子、爪黄飞电、特勒骠、飒露紫等千里马前辈的故事,以期对吉量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它成为德才兼备的好马。
等吉量伴随着故事吃饱喝足,最后吃完自己手里的那块豆饼后,便牵着它在队伍里或行宫驿站里到处溜达。
溜达到中午后,回到母后身边用膳,然后午休小憩。醒来后,杨姑姑已经准备好醒觉的清茶和点心。清醒一些后,就听侍书讲《千字文》,学1个半时辰。
待用过晚膳后,如果母后有时间,就和母后讲述白天的经历。如果母后没时间,就讲给杨姑姑听,然后听杨姑姑讲自己感兴趣的小故事。
最后,带着一天结束的疲惫和对明天的期待睡觉。
其实最开始杨姑姑并不会每天都给自己讲故事。
当时,她要接受蒙学了,以为终于可以见一见把皇兄教成这样的那些夫子到底是什么面目了,以为终于可以像皇兄那样知道得更多,见识得更多了。
然而,并不是像她想的这样,只是淑景殿来了个侍书女官,说是给她启蒙《千字文》。
她又失望又迷惑,为什么皇兄可以去专门的宫殿学习,而她只能在淑景殿?为什么皇兄要学好几本书,而她只用学《千字文》?
尽管她也不是很想学什么《论语》《中庸》,变得跟皇兄一样仁弱可欺。但是她不想学是一回事儿,不教她是另一回事儿。
她越想越迷惑,越想越生气,便跑去找母后说她不要在淑景殿学《千字文》,她也要去那个宫殿,和那些夫子,学那些之乎者也!
而母后只是抚摸着她的头叹息,说她是公主,不一样的。她便问道,“都是母后和父皇的孩子,哪里不一样?”
母后却没有回答,只是平静却似乎有些哀伤地看着她,“对母后来说,你们都一样的。”
那哀伤似乎转瞬即逝,母后已经像往常那样雍容端庄了。母后看向一如既往站在一旁的杨姑姑,笑着问道,“春花,你可愿为安定讲史明理?”
一听到这个,她也顾不上生气和迷惑了,赶忙表达自己的心意,“安定不要学之乎者也了!安定要听杨姑姑讲故事!”
平日里,杨姑姑和母后都很忙。她虽然会缠着她们给自己讲故事,但是很多时候也懂事地知道不能打扰她们。现在,母后却让杨姑姑专门给自己讲,她一下子就开心起来。
待她眼巴巴地看着杨姑姑时,杨姑姑先是看了看母后,又看了看她,最后像是下定决心般看向母后,郑重行礼,“婢定不负皇后娘娘所托。”
母后推推怀里的她,她便上前去把杨姑姑扶起,认真地看着杨姑姑保证,“安定一定会好好听的!”
杨姑姑似乎释然地笑了笑,“婢当然相信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