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恢复州牧(第1页)
可还没等三公九卿发言,赵忠先开口了。“陛下,老奴认为,可以给蔡立封侯。”赵忠的话,让三公九卿差点喷出一口老血。陛下的意思本就是封侯。这时候,谁提出来,谁就能落下一个天大的人情。如果“农庄之策”尝试成功,蔡立必然是要进朝堂的,那时候,这个人情的价值可就大了。不仅蔡立会记着这个人情,就连陈留蔡家,也得记住这个人情。袁隗反应最快。“陛下,蔡立祭伯涵是陈留蔡家的旁枝。我倒是觉得,可以用蔡伯涵的功绩,赦免蔡邕之罪。”所有人都呆住了。谁都知道,蔡邕被流放朔方。流放期满后,蔡邕就跑去江南避难了。袁隗这是把给蔡立的人情,直接转移到了蔡邕身上。蔡立再怎么也只是陈留蔡家旁枝,而蔡邕那可是主家的家主,当世大儒。这个人情,可是比给蔡立封侯有份量。刘宏听了袁隗提议后,眼睛亮得都能闪瞎别人的眼睛。封侯?侯爵可是要用钱买的。用你蔡家的功劳,赦免你蔡家家主的罪过,这可不用花一钱。“袁爱卿所言极是。传旨:因蔡立发明曲辕犁立下大功,特赦免蔡家家主蔡邕之罪,令其即日返京,恢复其议郎一职。”得,这个人情还是被袁隗给夺去了。张让、赵忠两人对视一眼,觉得不能这样。如果他们收重礼了还不办事,以后传出去,谁还给十常侍送礼呢?“陛下,赦免蔡邕之罪可行,但这并不能彰显蔡伯涵之功。毕竟曲辕犁的出现,可让天下增加三倍的田地,此功太大,应该加赏。”张让马上提议。“对呀,让天下增加三倍田地,这功太大了。赦免蔡邕,奖赏没有落在蔡立头上,日后天下人怎么说?”刘宏也觉得仅仅擢拔蔡立为刺史,份量还是轻了。“大父教我?”刘宏看着张让说道。“陛下要试农庄之策,涉及青州万千农户和各级官吏,一不小心就会掀起大波澜。刺史有政权无军权,无法应对可能产生的各种波澜。老奴提议,与其封其为刺史,不如封其为青州牧,把青州全交给他,看他能做到什么程度。”“此言合理。”赵忠也在旁边开始帮腔。“黄巾之乱刚平,而青州是被破坏最严重的州郡之一。除东莱郡外,其他郡国尚未完全平息青州黄巾,若不是青州牧一职,蔡伯涵在青州恐怕无法实施农庄之策。”这十常侍,没一个简单的。尤其是张让和赵忠二人,不愧是十常侍的魁首,眨眼间,就想出了对策。把军权交给蔡立,对于蔡立来说,那可比赦免蔡邕实在多了,份量也重多了。这其中,最关键就是恢复了州牧制。建武十八年,光武帝废除了州牧制,就是为了把权力回收到朝堂之上。要知道,州牧可是军政大权一把抓的。也就是说,恢复州牧制,对三公九卿的权力影响很大。每个州牧都是封疆大吏,都有造反的能力。可不等朝臣们发出反对之声,刘宏抢先开口说道:“在各方战乱频起之时,是时候恢复州牧制了。好,就封蔡立为青州牧。此事已定,不必再议。”刘宏一锤定音,直接把废除一百五十年的州牧制,提前三年多给恢复了。这下子三公九卿不淡定了。州牧,那可是军政一把抓,极大限度地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张温马上说道:“陛下,州牧军政皆管,权力是否过大?”刘宏马上说道:“又不是所有州都设州牧,当前只青州一个,而且还是为了看一下农庄之策的效果。其他州暂时不变,均为刺史。”听陛下如此说,三公九卿才放下心来。其实,他们也知道,州牧制的口子算是被撕开了。可现在蔡立的功绩太大了,仅晋升刺史,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但只要有一个州牧,其他十二州,恐怕都要想方设法设置州牧吧?朝堂上三公九卿之间的战争,要开始了。谁不想自己背后的势力,获取州牧之职?州牧可是有兵权的。心思深的更是想到,去年陛下打开了“党锢之禁”,今年又开放了“州牧之禁”,这可是天下大乱之兆。蔡正又去了一次西邸,发现,哪怕有皇帝的旨意,他多交的一千万钱,西邸也不退。只不过,也没收蔡立成为州牧的钱,反而爽快地把敕封刺史的文书,换成了敕封州牧的文书。看在已经没有刺史一职,又有陛下的减免旨意,所以,州牧那一千万钱也不用交了。得,刺史的钱白交了,变成了减免了州牧的钱。这你上哪儿说理去?“好在把那一千万钱给免了,否则真说不定要把我扣在京都。”蔡正直冒冷汗。他突然知道蔡成为什么让他把事情办完,就马上离京。而且还不能走原路,出师偃县后,就马上隐匿行迹。其实,蔡成如此叮嘱他,根本不是担心朝廷会把他扣下。蔡成担心的是那些朝中重臣。他们一旦反应过来,实施农庄之策,就没人给那些士族豪绅种地了。就一定会想方设法不让青州试行农庄之策,顺便把蔡正扣在京都也说不定。试行成功,利益受损的,就不仅限于青州一地的士族了;试行失败,青州士族只能得到损失,却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要知道,汉朝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占据三公九卿的,个个都是士族出身,而且都是势力极大的世家豪门。一旦他们全部反对,别说试行农庄制度了,恐怕连青州刺史都没了。蔡成的“新农体系”,也就是朝堂上所说的“农庄之策”,也会被他们说成是异端。蔡正不敢继续待在京都,回到郡邸,就马上收拾东西,离开洛阳。从这次京都之行,蔡正对蔡成的敬佩,可算是深入到了骨子里。说算无遗策,可是一点不为过。除了没算到最后竟然恢复了州牧制之外,其他都在蔡成的算计中。:()三塑强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