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成魔成道(第3页)
······
新隋二年七月,多股义军从南到北,积极响应,开始扬起烟尘,打算推翻杨康的统治,一如前隋末年一般,诸多门阀起势,誓要灭了大隋,再造山河。
一般来说,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但杨康这个皇帝当的太任性,他不是不懂得政治妥协,只是他过于强硬,也过于一意孤行,这样的行径,让很多人,很多势力都极为不满。
杨康甚至打算削去所有人的特权,唯一保留他这个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甚至是将皇帝‘神化’,他要做千秋万代的帝王,不需要继承者。
而对于那些臣服于他,跟随他一起打江山的人,哪怕只是一种名义上的高贵,他都不愿意赋予,这也让很多、很多人不满。
所以···推翻暴隋,势在必行。
一般而言,杨康这等行为,等于是自掘坟墓,因为那些跟随他的人,为的也是掌握大权,无论是实际上,还是名义上,都成为人上人,但那只是一般而言。
以魔胎的非凡,很多新隋朝堂里的关键人物,其实都是杨康的应声虫,会没有‘自我’的听从杨康的一切指令。
所以这些造反作乱,大部分基本在一个月到三个月之间,就都很快就被平定。
没有人上人,对于那些老爷们来说,可能是无法接受,但是对于百姓而言,却肯定是个好事情。
因为大家的政治地位表面平等,那么老爷们即使是想要获取点什么,也得先暗搓搓的想好名头,设好陷阱之后再行动,还不保证成功。
而如果没有这份平等,老爷们只要一句话,就能让普通的百姓家破人亡。
杨康逆大势而行,于很多人的口中,书面记录中,他是个暴君,是个魔王,但站在百姓的层面,杨康杀了多少人,有多少个妃子,又有多少的奇珍异宝被收入他的宫中,这些其实都无所谓,他给予了百姓更多的生存空间,那便是一个大大的好皇帝。
杨康为了寻找某些存在的目的,经常伪装之后,游走在民间。
正因为如此,他听到了很多人们对他这个皇帝更‘真实’的评价。
这些评价让他感觉茫然。
他所做的很多事情,本不是为了天下百姓,而是一己之私。
他不愿有人分享他的权势与威严,将所有人都视为他的私有物,所以哪怕是那些手握大权,替他管辖一方之人,他也视他们如猪狗,可以随意杀之,而不给半分颜面,给出寻常的待遇与封赏。
但反馈给他的,却是正面、积极的回应,在群臣口中的暴君,在民间却被赞为‘圣天子’。
那他现在究竟是在做好事,还是做坏事?
对于自身的存在,杨康更进一步的陷入了迷茫。
此时的杨康,他就像一个叛逆者,他认为丘处机想要引导他向善,破魔入道,所以他偏偏要做那举世无双的大魔头。
唯有这样,他才能抓住那一丝余留的气息,继续和丘处机对抗,继续找到对手,而不是长剑空利,束手望天。
回朝之后,杨康开始暗示群臣,可以封爵甚至是封王,他要当一个昏君,昏聩无比的那种,他要将手中的那些浮权分出去,让这些得了便宜的家伙们,肆意的去鱼肉百姓,导致民不聊生。
什么圣天子?他不在乎!
然而先前一通大杀之后,群臣早就习惯了这位天子的喜怒无常,并不相信他是在说真话,只把这当成试探,纷纷推辞,惧不敢受。
然后,杨康又杀了一批人。
封爵、封王之事再提,群臣便只能跪在地上瑟瑟抖,无人敢眼,如此也只能作罢。
群臣百官行事更加的战战兢兢,不敢欺凌百姓,杨康在民间的威望愈高,口碑愈好。
这就像一个怪圈,有皇帝以贪腐、弄权的名头杀手下的官员,结果贪官越杀越多,弄权者越杀越精明。
杨康随心所欲的杀官,不在乎会不会影响到朝廷的正常运转,那些官员们反而变得清廉、高效起来,让原本因为战乱而崩坏的农业、商业快复苏,他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圣天子’。
此时再看杨康,他究竟是道,是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