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占有率和扩张(第2页)
虽然到了此时国内大部分电影院都经过了现代化改造,但是硬件上来了,软件仍然没有跟上。
那些能够拿到高票房的大片,几乎都是雇佣了很多人全程跟着电影拷贝,以防止拷贝泄露以及被电影院偷票房。
这一点说实话还是多亏了张卫平,当初在《英雄》上映的时候,就是他开始雇佣大学生来监管拷贝。
后面其他人也是有样学样,就连刘周也是如此,不然压根没有更好的办法。
但是尽管这样严防死守,还是无法避免拷贝泄露,你最多能够防一个星期,一个星期之后就很难防住了,盗版就会开始大批量上市。
不过这样已经挺好了,以前电影上映一两天就开始出现盗版,甚至电影还没上市市面上就已经出现盗版了。
能够有一周的时间收割票房,也算是张卫平那种方法还是起到了不小的效果。
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很多大片的周票房一般就占到了电影总票房的一半,一周之后因为盗版的出现,电影票房会明显下滑。
而这种情况的直到国家开始大力打击盗版才明显改善,当然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影特效技术的进步。
一些大片在电影院看和在电脑上看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之后的大片很多都用到了特效,所以盗版开始渐渐消失。
不过盗版能消失,但是偷票房的情况却很难改善。
别说现在,就算是十年后大家几乎都在网上购买电影票了,院线公司还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来偷票房,只不过不像以前那么容易那么明目张胆罢了。
当然盗版和偷票房只是国内院线公司比较典型同时也是对制片公司伤害比较大的两种不规范管理的乱象。
其实就算在合法框架内,很多院线公司的管理模式也比较落后。
别以为院线公司的管理运营很简单,好像就是从行公司拿片源,然后交给旗下影院,统计票房最后和行公司分成。
这其中涉及到了很多方方面面的细节,尤其是现在几乎都是多厅电影院,而且放映设备越来越先进,没有一套先进的管理经验,是很难管理好一家院线公司的。
而万哒在收购华纳院线之后,就获得了一套非常先进的管理模式。在好莱坞,院线行业都快是夕阳产业了,所以院线如何管理和运营早就被他们给摸透了。
华纳作为好莱坞七大,对这些更是了如指掌。
别以为华纳作为制片和行公司就不懂院线,好莱坞最开始开始大片厂制度。
所谓大片厂制度就是一部电影的完成,自己一家公司就能全部搞定,从立项、制片、行和放映,再从演员、摄影、导演等等后期工作人员,都是属于大厂的。
以前的邵氏就是典型的大片厂制度,一部电影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演员都是邵氏的人,然后电影院还是人家邵氏。
一部电影的利润几乎全须全尾都给吃下了。
所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邵氏和嘉禾争锋的时候,别看嘉禾先有李小龙,后有许关文,最后又掘了程龙,票房冠军几乎都被嘉禾给拿下了。
但是真要说利润,还真没邵氏赚得多。
主要原因就是邵氏的大片厂制度,人家拍一部电影的成本极低,而且像流水线一样,几乎一个星期就能够上映一部电影。
就算一部电影只有十几万几十万,邵氏照样有得赚。
一部电影或许赚的不多,但要知道他一年能够拍摄几十部电影,加起来利润就很可观了,更何况邵氏有时也能拍摄出票房不错的电影。
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无一错版本!
而嘉禾看似风风火火的,但不管是制片数量还是制片成本,前者更少,后者更高,邵氏则是闷声大财。
不过对于嘉禾来说,七十年代最重要的也不是赚多赚少,而是在邵氏的打压下站稳脚跟。
也正式先后经过了李小龙和许关文两人,也让嘉禾彻底成为一家香江知名的电影公司,为八九十年代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八十年代,香江电影市场开始繁荣,邵氏那种非常压迫的大片场管理模式开始行不通了优秀的人才纷纷出走,导致邵氏在八三年停牌。
而在漂亮国,法律更健全一些,大片厂制度是违反《反垄断法》的,然后也就不允许制片公司不能同时拥有制片、行以及放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