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三百三十二章 我不就山山来就我(第2页)
朱承志却摇了摇头:“不,不能再让他活着回京。”
赵景山一愣:“大人,您这是……”
朱承志冷冷道:“他已经泄露了太多机密,若让他回到京城,难保不会有人趁机营救。更重要的是,这件事牵涉到瓦剌,若贸然公开,恐怕会引起外交风波。我们必须低调处理。”
赵景山沉默片刻,最终点头:“属下明白。”
当夜,李崇义被秘密处决,所有证据也被销毁。
朱承志站在高坡之上,望着远方的天际,心中却无半分轻松之意。
他知道,这场风暴还未结束,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
与此同时,京城之中,一场新的危机正在悄然酝酿。
建文帝虽然成功镇压了燕王叛乱,但在朝堂之上,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许多老臣认为皇帝过于软弱,无法驾驭群臣;而一些原本支持皇帝的大臣也开始动摇,担心朝廷内部的动荡会影响到国家稳定。
更令人不安的是,一封来自北方的密信悄然送入皇宫??
>“瓦剌可汗遣使密访,言及燕王曾许诺割让雁门以北之地,请求陛下予以确认。若属实,瓦剌将视此为重大挑衅,或将在来年春日发动南侵。”
建文帝看完信件后,脸色苍白如纸。
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曾经的仁慈,已经为大明埋下了更深的隐患。
而此刻,朱承志尚未归来,朝中无人能担此重任。
风雨欲来,京城再次陷入前所未有的紧张气氛之中……
而在千里之外,朱承志策马奔驰于夜色之中,仿佛感应到了什么,猛地抬头望向京城方向。
他低声喃喃:“看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朱承志一行人押解着李崇义的尸首,连夜赶回雁门关。边关寒风凛冽,黄沙扑面,赵景山策马跟在朱承志身旁,低声问道:“大人,接下来该如何应对?若瓦剌真的有意南侵,单靠我们西北防线恐怕难以抵挡。”
朱承志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缓缓道:“眼下最重要的是稳住西北局势,同时派人快马加鞭赶往京城,将此事如实禀报陛下,并建议朝廷尽快派遣使者前往瓦剌,试探其态度。”
赵景山点头称是,随即又问道:“那燕王旧部之事呢?属下怀疑,还有更多潜藏在京中或地方的叛党未被肃清。”
朱承志冷哼一声:“不错,这些人就像毒蛇一样,藏在暗处,随时可能反咬一口。我已经让白绫在京中协助调查,她手下有不少江湖密探,或许能帮我们揪出隐藏更深的敌人。”
赵景山神色凝重:“属下担心,朝中那些老臣不会轻易支持您这么做。毕竟……您如今位高权重,难免会有人视您为眼中钉。”
朱承志嘴角浮现一抹冷笑:“他们若想动我,就让他们来试试看吧。只要我还活着一天,就不会让大明落入野心家之手。”
两人说话间,已抵达雁门关城下。
守将早已接到消息,在城门口亲自迎接。朱承志翻身下马,步入城中,立刻召集将领召开军议。
“各位。”他站在议事厅中央,目光如炬,“瓦剌有南侵之意,而燕王旧部仍未彻底肃清。从今日起,全军进入战备状态,各营加强巡逻,严防敌军渗透。同时,派出斥候深入草原,务必查明瓦剌动向。”
众将纷纷抱拳领命。
朱承志又转向一名年轻将领:“张将军,你即刻率领五百轻骑,沿边境线巡查,若有异动,立刻回报。”
“遵命!”那名将领应声而出。
待众人散去,赵景山低声问道:“大人,您真打算与瓦剌开战?”
朱承志缓缓摇头:“不到万不得已,我不会主动挑起战端。但若他们胆敢侵犯我大明疆土,我必让他们血债血偿。”
赵景山沉默片刻,低声道:“属下明白了。”
??
与此同时,京城之中,建文帝正坐在御书房内,手中紧握着一封来自瓦剌的密信,脸色阴晴不定。
兵部尚书李廷章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瓦剌此举,明显是在试探朝廷的态度。若不妥善应对,恐怕会引发更大的冲突。”
建文帝缓缓放下信件,叹息道:“朕知道。可如今朝廷刚经历一场动荡,国力尚未恢复,若再与瓦剌开战,恐怕会对百姓造成更大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