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派周瑜出海菲律宾寻找红薯(第2页)
贾诩听完后不由得一愣。
出海做什么?
刘协笑道:“朕在《天工开物》上得知,在海外有一座岛屿,名为吕宋岛。”
“此岛上有一种叫做红薯的作物,不但抗寒耐寒,而且可以代替粟和小麦作为主食,亩产更是能达到几十石。”
“我大汉若是能得到此物,便能使许多百姓免于饥饿,故而朕欲组建一支船队前往吕宋岛寻找红薯。”
对于百姓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就是吃饱肚子!
当初朱元璋要是能有一口饱饭吃,那就没有后来的洪武大帝了,造反更是不存在。
可以说让百姓吃饱饭才是王朝稳定的基础。
而所有农作物中,红薯和土豆是对生长条件最不挑,产量也最高,而且还可以代替小麦和水稻的作物了。
土豆先不想了,华夏大地上没有这种作物,它存在于遥远海外,大汉如今没有能力抵达那么远的地方。
但红薯就不一样了。
红薯最早出现在菲律宾一带,按照大汉目前的国力,是完全可以派一支船队去将红薯带回来的。
若是红薯能传入大汉,并且大面积种植,那简直就是无数百姓们的福音!
红薯产量高,通常情况下亩产量可达数千斤甚至更高,相比传统的粟、麦等作物,产量优势明显。
且红薯耐旱、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应性强,在山地、丘陵等贫瘠土地及新开垦土地上都能良好生长,能利用闲置土地增加粮食产量,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人地矛盾。
刘协上研究历史的时候看过一句话,说得十分正确——清朝之所以能维持统治,土豆和红薯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为清朝时期自然灾害频,黄河、永定河等多次决口,水旱灾害不断,传统农作物易受灾减产甚至绝收。
而红薯即便在灾年也能有一定收成,成为灾荒之年百姓的救命粮,在灾荒时期避免了大量人口饿死,降低了人口死亡率,维持了人口的基本生存。
而且红薯可作为主食满足人们的能量需求,能更好地养活众多人口,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康熙到乾隆时期,清朝人口从不到一亿增长到三亿多,清末更是达到四点五亿!
粮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红薯的广泛种植使粮食供应相对稳定,百姓能维持基本生活,降低了大规模起义的几率,这才让清朝的统治能够延续下去。
所以才说红薯的土豆让清朝维持住了统治。
更重要的是,红薯对于他推动改革也很重要,因为百姓只有先吃饱肚子,才能读得起书。
之前忙着讨伐各路逆贼没余力派出船队出海寻找红薯,如今自然要抓紧去找。
“代替粟和小麦?抗寒耐旱?亩产几十石?”
贾诩听完后不由得瞪大了眼睛,惊得合不拢嘴,只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据他所知,一般情况下粟的亩产在三石左右,小麦比粟略高,但也相差不大。
此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水利灌溉田和采用“代田”“区田”法的土地,小麦亩产可能会更高。
像灌溉田平均亩产可达四石,“区种”小麦有“一亩常收百斛”等说法。
可即便如此,也远远达不到几十石的地步!
这等作物和仙果没有区别!
刘协笑着说道:“很惊人对吧?朕一开始也不相信,但朕此前从《天工开物》里面所学来技术,如细盐的提炼法,建安犁、建安机等等,都一一实现,可见《天工开物》里所言不虚,所以朕才打算组建船队前去海外寻找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