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岁(第1页)
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不觉四年过去,这年静宁二十一年,沈听珠十五岁。
历经几度春秋,她刻苦攻读各种孤本,又随渚晏游览山水,踏访古迹,探掘秘域,所作《匠工古记·其一》熔古铸今,语言凝练,广为流传。
其时正是三月开春,太皇太后七十大寿将至,沈听珠依旨回京阙,于三月二十日进宫面圣。
三月初,朱老国公庆诞生辰,安排筵席,专请世交好友,朱老国公心爱瓷器,沈听珠特烧了一件白瓷狮祝寿,朱老国公一看白瓷,大喜,再见沈听珠,更是喜爱,又见朱湜和沈听珠二人关系要好,不分你我,错会二人有情。
朱、沈两家门当户对,知根知底,一来二去,朱老国公生了结姻的心思,亲自上门,与沈家族老议定二人婚事。
朱湜其人端正,今年方升任了大理寺寺丞一职,庸中佼佼,朱老国公又准许沈听珠婚后自由行走,开学传艺,沈家自然十分满意这门亲事,两家算了日子,待到沈听珠十六,便可嫁于朱湜。
三月二十日,沈听珠第二次进宫,仍是走侧门进,下了轿子,跟着内侍行走,皇帝正在御居园垂钓,御居园地处太极殿往北一处园中,内修一大片竹林,林中有一湖,夏日时节,最宜避暑乘凉,皇帝闲暇之时,喜在御居园歇息。
沈听珠跟着内侍过了东直门,远远听见一内侍喝道:“避——”几道人影抬着仪舆而来,沈听珠忙垂下头,与内侍退避宫墙两侧,侍立而站。
只见一众宫人抬着贤妃狄琴过去,她高坐在仪舆上,笑语不断,赵玉琮在她身侧不知说了何话,招得她连连笑声,“你这小猢狲,真是越大越顽皮了……”
如今赵玉琮已是十七岁的年纪,丰神俊朗,气宇轩昂,眉梢风流贵气,他像一把开刃的金刀,正是头角峥嵘时,从军几年,久经沙场,他行步间,不乏多了几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肃杀之姿。
而今京阙口口相传乃是赵玉琮从军四载,一路从普通军士升任为小将军的卓著功绩,尤是静宁十九年,青州司马党犯乱,十五岁的赵玉琮带三万虎贲军斩杀反贼头领司马炳,枭首示众三日,又一路向东平定兖州、堰州贼乱,名动天下,圣上亲赐名号:符临将军。
符临,福临也。
大胤诸王之子中,单他一人风头最盛。
赵玉琮眸子不经意扫过沈听珠,她立在一侧,始终垂着头,他只看了一眼,便移了开,脚步不停,与沈听珠擦肩而过,一步之隔,却似从未相识。
沈听珠心中落寞片刻,却也清楚明白,四年未见,他或许早不记得她了,他已不是那个在雪夜里,与她吃肉舞剑,攀高摘花灯的儿郎,更不是黑夜之中,一直护在她身前的赵玉琮,如今的他是少年将军、天潢贵胄,更是大胤未来的亲王。
沈听珠抬头,仪舆已远去,只听得贤妃几声,“这次陛下议定了你的侧妃……”她收敛情绪,继续跟着内侍行走。
不多时,行至御居园,内侍退之,沈听珠福一礼,由另一内侍引着进了御居园,她穿过一道竹林,往西走进一个亭中,皇帝正倚坐在竹椅上,阖上眼睛,悠然垂钓碧溪上,沈听珠先前一步,跪下行三跪九叩大礼,“臣女沈听珠叩见陛下。”
皇帝睁开眼眸,一双眸子精光四射,他时年五十一岁,已过天命之年,精神矍铄,面容清癯,虎视鹰扬,留着三绺髭髯,头上一顶折上巾,紫色绫袍,腰系九环玉带,今朝一眼,恐惊天上人。
他动了动身子,抬了下鱼竿,道:“今一日未上鱼,你没口福,吃不到鲜嫩的小鱼了。”皇帝眯了眯眼,“五年不见,你倒长大不少,说说,这几年渚晏教了你多少东西?”
沈听珠恭敬回道:“回陛下,师父教了臣女百工六艺,另制铁、工造、制图修器等技艺,臣女也略有所通。”
皇帝略点了点头,轻拿起案上放着的奏折,意味深长道:“听说你在衡阳郡一带很是出名,去年黄河水患,沈四娘帮灾户修建房屋,改良制造,衡阳郡百姓盛赞,你说,朕该赏你些什么?”
沈听珠沉吟道:“臣女身为渚匠工之徒,学有所成,所做之事,皆出于本心,不应求任何赏赐,才能仰答天恩,若求一赏,太皇太后大寿将至,臣女若能烧出钧窑瓷器,陛下可否将珍藏的《高逸图》赏给臣女?”
“只这一个赏赐?”
“是。”
皇帝拊掌大笑,“好,朕允你。”
午时皇帝留了沈听珠用膳,一顿饭下来,沈听珠字字句句小心,吃得汗流浃背,好不容易面完圣,出了宫,正欲打道回府,忽见一辆车舆行来,一人从车舆里探出半个身子,叫道:“小四!”
沈听珠略一迟疑,上前施礼。只见朱湜冠帽束发,道:“小四,上车来,我送你回去!”
定亲一事过后,二人不似过去,多日不见,沈听珠措手不及,只叫道:“朱寺丞…你怎会在此?”
小娘子声音轻薄,藏着情绪,带着疏离。
朱湜僵住,不平静道:“小四,我是特意在这等你的,如今你…和我生疏到这种地步了?连称呼也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