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老师干不干(第2页)
陈凡将大门关上,将寒风关在门外,随即拉亮电灯,这才说道,“换鞋可以保持卫生,省得一天到晚的要拖地。”
再抬起头,好嘛,都不用人招呼,何青生和谭庸一左一右坐在罗汉床上,身体靠着床几,一副慵懒的样子,一点也不把自己当客人。
许启珍则坐在另一旁,拉过电暖气打开,距离近得跟烧烤似的。
还好,边慧芳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忙着端茶倒水。
只不过,谁让她把果盘也端出来的?
陈凡只能坐在许启珍旁边,看着抓瓜子吃的何青生,“既然你让我过去,那我过两天就去京城。不过话先说清楚,我老舅已经把出版社给了我表姐,他现在基本上不管出版社的事,所以跟他谈,用处不大。”
这倒不是他故意推脱,而是事实。除了陈凡自己的作品,周正东对出版社的工作一概不过问,都交给周亚丽在处理。
像与省作协对接这种“小事”,他绝对会让周亚丽去办,这也是难得的锻炼机会,何况还有陈凡在这边盯着,怎么能随意放过呢。
听到陈凡的话,何青生愣了一下,随即沉吟两秒,说道,“没事,不管是你舅还是你姐,反正把人联系上、事情说清楚,后续我们再安排专人对接。”
他同时还在心里吐槽。上半年的时候,他也见过陈凡那个表姐,分明就是个学生嘛,可家里却将这么重要的出版社给她练手,不愧是连省领导都要出面的大资本家,简直就是不把钱当钱。
话说回来,周亚丽现在还真有点不拿钱当钱的意思。《龙骑士传说》第一部,已经卖了两百多万套,同时也打通了欧洲那边的销售渠道,就在当地寻找印刷商合作,这个数字还会继续扩大。
一部书如果不打折,包括作者的稿费在内,出版社可以回收约一半的资金。而这套书的总售价是8美元,现在已经收回了近一千万美元,随着欧洲市场铺货,这个数字还会源源不断地增加。
这么多钱,她当然财大气粗,区区一家出版社又算得了什么。
陈凡抽出一支烟点上,也不管何青生他们,笑着说道,“行,既然这样,那我买后天的飞机票走。”
这时谭庸说道,“今天下午不是就有一班飞机吗,现在去还来得及。”
何青生也连连点头,“要不明天也行,后天会不会太晚?”
陈凡忍不住翻了个白眼,“谭叔,您可真是个一心为公的好干部。合着不是您出差是吧,连一点准备时间都不给我。”
顿了一下,他又说道,“后天走是有原因的。老师给我布置了作业,要求在月底前上交,我这一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只能先交了作业,才能走。”
话说回来,这学期他到处乱跑,连一次作业都没交过。要不是上次想了个有前途的新课题,把老师糊弄过去,后果一定很严重!
弄不好作业要翻倍!
听他说这话,何青生和谭庸都不吭声了。他们的资格老,人家徐教授的资格更老,学术地位更加不是一个等级,碰上这种事,除了说一句,“学生交作业天经地义”之外,还能说什么?!
几人又聊了一阵子,陈凡便将他们往外赶。
随后关上大门、关掉电暖气,烧起火炕,将电脑搬到炕桌上,对着电脑疯狂输入。
按照他自己提出的课题,论文要从国宝的角度切入,深入到古代相应时期的社会文化之中,再从文化、或者说文学的角度出来,得出某个结论。
原本《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的第一个国宝,是一只母系社会时期的人头壶。
陈凡肯定不会上来就选这种地狱级难度,他选了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那就是去博物馆学习的时候,张馆长带他去看的第一件国宝,青铜鼎。
青铜鼎基本上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鼎身内部有铭文,这种铭文分为铸铭和刻铭两种,又被称为“金文”。
文字是文化之源,自然更是文学之本,从金文开始切入,继而探讨当时的社会风俗、礼仪,以及文化之本,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非常好写。
陈凡连资料都不用查,整座青铜鼎,和当时西周时期的相关资料、经典都在脑中浮现,继而通过敲击不断的手指头,化成电脑屏幕上一行行的文字。
西周时期的经典著作不多,仅有《诗经》、《尚书》、《周易》等寥寥几部,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写的东西不要太多。
而且徐教授对《尚书》和《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上个学期,他跟着徐教授上课,享受一对一的服务,徐教授的学术成果,自然而然也成了他的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