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三百三十七章 换个角度追查囤盐(第1页)
知府宅。
方必寿站在书房里,目光盯着一幅画像,沉默不语。
方氏走了进来,将熬好的绿豆汤端了过来,轻声道:“夫君,这是又遇到难处了?”
方必寿收回目光,牵强地笑了笑:“你怎知是难处?”
方氏看向画像,目光中透着几分悲伤:“十年前,夫君瞻仰之人是文天祥。十年后,夫君瞻仰之人是镇国公。妾身虽不明白为何,可知道夫君每有难处,每有重案时,总会在这里看上许久。”
方必寿接过绿豆汤,坐了下来:“文天祥忠贞不屈,一。。。。。。
朱承志返回京城后,虽被朝廷委以重任,但心中始终难以平静。他深知,“暗影”组织虽然遭受重创,但其真正的核心人物仍未浮出水面。宁王朱权的倒台只是表象,背后必然还有更深层的势力在操控这一切。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也并非风平浪静。太子朱高炽虽表面沉稳,实则对朱承志的突然回京心生疑虑。他在东宫召见杨士奇,低声问道:“朱承志此番回京,是否太过急切?他手中证据虽确凿,可如此当庭揭露宁王,是否也太不给皇室颜面了?”
杨士奇抚须思索片刻,道:“殿下所言极是。朱承志此举,固然有功于社稷,但也难免引起皇上猜忌。毕竟宁王乃先帝之子,圣上素来宽待宗亲,如今却因一臣子之言而废黜亲王,恐怕会令群臣侧目。”
朱高炽点头,神色复杂:“本宫亦知他忠心为国,可……他若再进一步,岂非无人能制?”
杨士奇微微一笑:“殿下无需忧虑。朱承志虽得圣宠,但根基尚浅。只要我们不动声色,静观其变,便能掌握主动。”
……
朱承志府邸内,灯火通明。他与赵景山、王守仁等人围坐案前,翻阅着一份份密报。
“江南那边传来的消息,那名神秘人物已连续三日出入苏州城外的一处庄园。”赵景山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红点说道,“据锦衣卫探子回报,此人行踪诡秘,每次出现皆更换身份,甚至伪装成商贾、僧侣。”
王守仁皱眉:“此人究竟是谁?为何连锦衣卫都查不出他的来历?”
朱承志目光微沉:“我怀疑,他是‘暗影’真正的大首脑。宁王不过是他的棋子之一。”
赵景山心头一震:“大人的意思是……宁王也不是幕后之人?”
朱承志缓缓点头:“宁王虽有野心,但他并不具备掌控‘暗影’的能力。这个组织早已渗透进朝堂、边军、江湖,甚至可能涉及海外势力。能布下如此大局者,绝非宁王所能。”
王守仁低声道:“那大人打算如何应对?”
朱承志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夜空中的星辰,语气坚定:“我要亲自去一趟江南。”
赵景山立刻劝阻:“大人不可!您如今身居要职,若贸然离开京城,恐遭人议论,甚至被误以为有意避祸。”
朱承志回头看了他一眼,淡淡一笑:“无妨。我会向皇上请旨,就说要巡视江南防务,顺便查访民间疾苦。”
王守仁迟疑道:“可万一那人察觉您的动向,提前遁走怎么办?”
朱承志眼中闪过一丝寒芒:“那就让他逃。越慌乱,越容易露出破绽。”
……
数日后,朱承志果然向皇帝朱棣奏请南巡,理由冠冕堂皇??江南水患频发,需实地勘察河工,同时安抚地方官吏,以防民心不稳。
朱棣沉吟片刻,最终允准,并赐御马十匹、银千两,命沿途州县不得怠慢。
临行前,朱承志特意召见赵景山与王守仁,叮嘱道:“我在江南期间,你们务必密切关注京中动静。若有异动,即刻飞骑传讯。”
赵景山郑重应诺:“属下明白。”
王守仁却低声问道:“大人,您真要去江南?还是另有目的?”
朱承志笑了笑,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你觉得呢?”
王守仁沉默片刻,终是低头拱手:“属下愿随大人一同前往。”
朱承志摆摆手:“不必。你在京城,反而更能帮我。”
翌日清晨,朱承志率百余名亲卫,自京城南门而出,沿着大运河南下。
一路上,他并未急于赶路,而是频频停留,接见地方官员,考察水利,慰问百姓。表面上看,他确实是在履行职责,实则每到一处,都会秘密安排锦衣卫与密探潜入各地,搜寻那位神秘人物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