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十一章 秩序缓冲情绪升温(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我只是想问你,你还记得自己最初想建灰域,是为了什么?”

秦川沉默良久。

最后轻声道。

“是为了给那些走得慢的人,也留一条能走到终点的路。”

林韶点头。

“那就别让这条路,变成另一个起点筛选器。”

那晚,秦川一个人在主控台顶层露台坐到深夜。

他在系统日志里补了一条更新指令。

灰域将开启“路径耐心权重”试点。

每一条路径评分,不再只计算效率和规范。

还将加权考虑行为者在不同环境下坚持走下去的耐心。

因为在一个复杂社会里,走得慢但一直走的人,才是系统最应该保护的对象。

凌晨两点半,江南主城区,细雨微落。

灰域系统主控后台数据显示,全国多个城市出现小规模社群抗议活动。

抗议口号统一指向:

“评分不是自由。”

“行为不该被标准定义。”

部分区域甚至出现了零星的路径信号干扰,个别平台出现反馈延迟现象。

这不是单纯的技术挑战。

这是信任断层在现实社会中第一次显性化爆发。

秦川站在主控大屏前,目光如冰。

系统早已进入治理缓冲阶段,评分干预强度已在过去一周内下降百分之十二,行为冷却期覆盖面扩大三成以上。

但这些调整,并没有消解社会情绪的累积。

事实上,越是温和,越是让部分群体感到不安。

他们开始怀疑,这种温和本身就是另一种更隐蔽的掌控。

那天下午,灰域系统内部结构委员会紧急启动应急预案。

一部分技术组建议短期内进一步降低系统干预,试图以“放手策略”换取信任缓冲。

另一部分治理组成员则主张维持当前节奏,避免信任塌缩导致系统结构整体失稳。

秦川听完所有意见,只问了一句话。

“如果系统不是为了管理,而是为了服务。”

“那当人群选择拒绝服务时,系统应该做什么?”

会议室一片寂静。

最后,他做出决策。

灰域即刻进入“低介入运行模式”。

系统评分机制将在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内大幅缩减主动作业频次,评分触发标准提升,路径调度干预阈值提高。

同时,灰域发布对外声明。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