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第1页)
堂中静默了片刻后,萧恪突然笑了一声道:“本王原本还有些期待阮大人变脸,眼下看来竟是不能如愿了。”
“王爷代陛下执掌通政司,臣自然是唯王爷之命是从。又怎会轻易对王爷的决定置喙?”阮高良依旧是那副雷打不动的爱善模样,哪怕是听到萧恪说要把奏折拿走,脸上笑容也是不减片刻。
“呵。阮大人这话说得本王爱听。看来下次本王该换个由头吓唬你了,譬如……直接将这奏折呈奏陛下。”
“自是全由王爷做主。”
阮高良这副坦然模样似乎丝毫不担忧萧恪将奏折交给齐帝,倒是与同僚站在一起的蒙泽在听到后半句时,没忍住抬了下头。
不过他很快就要失望了,只见萧恪将那份奏折从贴身太监手中接过,然后往那姓丛的知事身上一丢,随口道:“阮大人太稳重未免少了点乐子,还是听翟通政和蒙参议吵嘴有趣些。”
姓丛的小官被奏折砸在身上,面上也没有显露出半分不悦,倒是个能忍的。他弯腰从地上飞快捡起那奏折,然后退到了阮高良身后。
阮高良瞧了一眼后却板起脸看向两个下属,斥责翟辛和蒙泽二人将通政司当成了市井之地随意吵嚷,显然没把上峰放在眼里。
待训斥了二人之后,又叫他们去向萧恪告罪,这一茬便算是揭过了。
可等二人躬身再请罪时,萧恪却不叫起,和阮高良半搭话似的说道:“同僚吵嘴倒是小事,阮大人训斥这两句也算是教训了。这蒙参议混奏折的事是小,翟通政拿茶碗砸本王的事却是大。阮大人,你觉得本王说得可对?”
砸茶盏这事阮高良是不知道的,萧恪猛地提起他也不由愣了下,朝翟辛看去,一边递话道:“翟辛,可有此事?”
“王爷明鉴!大人明鉴!下官并不知王爷今日大驾光临,方才确实是因为蒙参议不思悔改,一时气愤朝门口砸了杯盏,不想王爷恰好……”
萧恪冷笑一声打断了他的话道:“不巧正好砸到本王?翟大人,本王姑且信你并非成心,但错了就是错了,你一个劲儿地往蒙参议身上扯做什么?莫不是他拉着你的手往本王身上扔茶盏的?”
“王爷…大人!”翟辛自打进了通政司还没碰上过这样胡搅蛮缠的人,一时被萧恪这无赖劲儿唬住了,说什么都不是,急得直冒汗,只能求助阮高良。
“王爷,臣以为……”
“阮大人,本王知道翟通政之父是你的妹夫,但有些话不能说,有些罪不能胡乱替子侄揽。本王此番训斥是在救他,不然哪一日陛下也莅临通政司,翟通政这少爷脾气上来往陛下身上丢茶盏,这藐视君威、谋刺圣上的罪名阮大人是要帮忙背?还是干脆推给本王背?”
阮高良在朝为官多年,素日里八面玲珑,他很清楚萧恪此刻扯着齐帝的虎皮大旗,约莫就是为了拿翟辛做筏子给自己立威。若仅仅是为了立威,他并不担忧,新官上任三把火,更何况这志得意满的皇室宗亲。但他为人一贯谨慎,想起方才萧恪话里话外都把蒙泽的事往外摘,一时又怀疑燕州这事是否真的入了萧恪的眼。
想到这儿,阮高良不由打量了蒙泽一眼,却发现对方同样面露疑惑之色,心里这才稍稍平复了些。
“王爷说的是,是臣御下无方,才让翟辛今日做出这等冒犯王爷的混账之举。虽说臣与其父有些亲戚关系,但公私还是分得清的,如何发落,自是全凭王爷做主。”阮高良先是自证一番,转头趁萧恪还未开口,厉声训斥道,“翟辛,今日错处,王爷已同你说明利害,若有责罚之处,你也须受着!”
翟辛听出了舅舅话里的意思,纵使心中有不忿之处,却也只得跪下请罪。
“既然性子莽撞,便不易再行掌事之责,这阵子便只管些誊抄记录的活计,不过这就要辛苦左通政代行左右通政之职,等什么时候翟通政习得稳重二字了再议。诸位大人都听着,可有异议?”
虽不革职,却去了翟辛掌事之责,在通政司内形同寻常知事。偏偏是当着所有人的面问的,又不曾侮辱人,便是想背后借机滋事都寻不到由头,阮高良心中权衡利害,自是已清楚面前的少年王爷不是轻易糊弄的主儿,面上越发谦卑。
“王爷贤明,想来翟通政必能痛改前非。”
阮高良这一开口,其他人哪会说别的,自是一个个跟着称是,也算都做了见证。翟辛吃了哑巴亏,无可奈何,脑袋瓜一转还想拉上个垫背,“王爷,那蒙……”
“住口!”翟辛那个‘蒙’字刚出来,那边就已经被亲舅舅一句话喝止住了。
“蒙什么?”萧恪含笑看向翟辛,阮高良无隙可寻,不代表他手底下全都是波澜不惊的,他赏罚偏颇,自然会让这样一帆风顺的大少爷心里不痛快,而这也正中下怀。
“王爷,翟辛今日猪油蒙了心,臣请给他寻个大夫来瞧瞧。”
“既是身子不适,那阮大人还不快些将人送回府里医治,免得翟大人身子出了什么毛病,令妹回头要跪在本王府前喊冤了。”
“王爷言重了,臣这便将人送回去。通政司上下就劳烦王爷了。”
左右通政司上下都是他的眼线,阮高良倒是不担忧萧恪一时半会能问出来什么。况且这少年王爷着实有些吓人,外甥再多说几个字,他只怕没病都要跟着被吓出心病了。
留下的其他官员大气都不敢出,那丛知事主动奉上热茶,倒不白担了萧恪赞他的伶俐一句。
“等瞧着本王作甚?诸位大人若有公务,尽管如常办事便是。”
萧恪品着茶,看了眼侍立在一旁那姓丛的小官,勾了勾手指问道:“通政司内可有干净僻静的屋舍?本王稍后要挨个同司内官员见一见,你去寻个不被人打扰的地方。”
前句还是在问,后句便直接吩咐,压根不给那小官反驳的机会,只能恭恭敬敬将人请进了一处官员值守的耳房。
“王爷恕罪,司内只有这处符合王爷所说,只是小了些。”
“无妨。正巧你在,便留下来同本王说说话,待说完了,你再出去换一个进来。”
“呃…是、是。”
从耳房出来,那丛知事已是大汗淋漓,不晓得的还以为他方才不是领路回话,而是去外面狂奔了回来的。有交好的同僚围上来询问,王爷到底要问些什么,他们好准备好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