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第2页)
她思来想去也百思不得其解这人把商队扣在此地的目的,如果他只是为了精铁,明明可以扣下东西,放了商队。
何苦来哉,养这么多闲人?
是以这日下午,她闲着无事便去了山顶的宅院。院中有人值守,只是看到她又看了眼她腰间的令牌,最后就如同没看见一般。
于是她便进了去邢彦的书房,畅通无阻。
书房无人,下午阳光通透地洒进屋内,屋中隐约留有些沉香余韵,闻之令人心静。那张紫檀木的书案,苏旎瞧着很是喜欢,伸手摸了又摸,忍不住要敲了两下,听那声音,全是金钱的召唤。
她转身去看那两张比人还高的两个大书架,发现邢彦阅读涉猎极广,如果不是入了匪道,他应算得上博学。
一层一层看下来,她在最下层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书目,皆是和陇西地区的人文志士有关。
其中一本《陇西氏族谱》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这可都是极具有考古价值的书刊啊!
苏旎将书取出,转眸一想,就在书案上留下一张字条,“借书一阅,阅后即还”,就将那卷书带回了自住的小院。
她来到这里的时间不算太久,对区域,人文了解得不算深入。翻开这本书才发现了自己的孤陋寡闻,陇西历来就是氏族的盘据地,且氏族间盘根错节,互相联姻,做生意,以至于陇西一带的世家大族早已是政商相联,在地区上的政治军事领域都是极重要的角色。
到了即使是皇命,亦可出面周旋的地步。
原来李承泽就是陇西李氏的嫡系子弟,且他是这一代里入了朝为官,其他部族子弟皆从了商以避嫌。
陇西还有许多其他氏族,除了李氏之外还有辛氏为最大。
只是如今的辛氏不知为何,从商从政的人才皆有些落寞了的意思,人才不济。
紧接着,苏旎便在书中看到了一个名字,辛彦,辛氏第九代嫡系。
只是那名字上画了一道黑色的线,划掉了似的。
邢彦,辛彦……
就如同她对这时代浅薄的认知,读书这件事若非家族底蕴厚重,绝不会是普通人家的首选,更遑论普通人沦落成山匪。
再者,看这寨子,哪里有一丝匪的痕迹?那间书房,以及联想到邢彦的行事作风,身上的墨香,房中焚的沉香混着的域外香料,忽然让她有了一种恍然大悟之感。
只是……他又是如何从辛彦变成邢彦的,这就不得而知了,书上也并没有详述。
不过就在夜里,寨中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来人披着严密的披风,连头脸都遮盖着,带着轻骑十几人上了山。
邢彦开了大门,来人带着轻骑径自跑马一路上了山顶。前半夜里山顶上的宅院灯火通明,还传来些丝竹之声。
苏旎见寨中来人,心中便有了些揣测,约莫是这批货物的主人有些坐不住了,派人来探。
她便在小院的门前张望,院中未点灯,她站的这处又是拐角,是以整个人隐在黑暗之中,打眼看过去不易被人察觉。
不知为何,山顶上的丝竹声戛然而止,还隐隐传来了兵戎之声。好在很快就停了下来,并没有真的不可收拾。
不久从山顶便传来一阵轰隆的跑马声。
苏旎站在小院门口,就着高亮的月光见到那一行人急速奔驰而来,在拐弯时不得不缓冲了一下。
那领头之人的风帽似因急怒而没有戴上,而那人苏旎自是认识的,乃是陇西郡丞,赵游!
见那行人走了之后,苏旎将小院的门阖上,进了屋。
赵游漏夜来此,一开始还相谈甚欢,可是紧接着却兵戎相见,最后不知又怎的就走了。想来是没谈拢,而赵游手头大约是又不够筹码能撬动了邢彦。
总归还是跟那批精铁石相关……这背后的人是一个一个浮现,还是邢彦会先出手呢?
苏旎坐在通铺上思来想去,暗叹自己平白被搅和进来,困在当下里,连个信儿都递不出去,不由得在房中叹了口气。
“年纪不大,心思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