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505(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nbsp;nbsp;nbsp;nbsp;安德面目因为他的话变得扭曲起来,呼吸声也越来越重,在承认与反驳之间挣扎不已。

nbsp;nbsp;nbsp;nbsp;——他想要救自己。

nbsp;nbsp;nbsp;nbsp;可这个“救”,不在于灵魂的救赎,而在于让别人不知道。

nbsp;nbsp;nbsp;nbsp;当保安官敲开门,说神父称说他有东西落在神父那边的时候,安德就觉得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这种预感就像是一只贪食的蛇不断地啃食他的内心。

nbsp;nbsp;nbsp;nbsp;他觉得,神父可能知道了什么。

nbsp;nbsp;nbsp;nbsp;也许是因为他做事的时候,被看到了。

nbsp;nbsp;nbsp;nbsp;也许是因为他真的落下来什么东西,可是要是真的丢东西了,为什么不主动上门来送,而要叫治安官来传话呢?

nbsp;nbsp;nbsp;nbsp;于是,他在出门的时候,把自家的菜刀拿了出来,他要杀人灭口……

nbsp;nbsp;nbsp;nbsp;此时,安德的呼吸逐渐加重。

nbsp;nbsp;nbsp;nbsp;他咬着牙,最后逼出自己的话:“你在胡说八道!我没有,我没有,你压根什么都没有看到……对!你才刚来不到一个月,怎么可能看到是我杀了猫,怎么可能看到我杀了我的祖母和祖父?”

nbsp;nbsp;nbsp;nbsp;阿利斯神父依旧端坐着,如同背后的神主雕塑,平淡而安定,“神明看到了。你知道祂看得一清二楚,否则你不会隔了很久之后才再次第二次行动。你很清楚有一双眼睛在看着你。”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安德嘴唇嚅动着,最后垂首,连紧攥着的菜刀也“哐当”一声掉在地上。

nbsp;nbsp;nbsp;nbsp;旁边的猎户吓得避开,反而只有治安官飞快地抓住了安德的手,“为什么你要做这种事?”

nbsp;nbsp;nbsp;nbsp;安德垂着头,声音喑哑,听不清愧疚还是无力,说道:“那天祖母很吵,我就在想,如果能让她闭嘴的话,那就太好了。那天,恶魔就来跟我说,想要叫人闭嘴,只能这么做。”

nbsp;nbsp;nbsp;nbsp;“你为什么要杀了你祖父?他对你那么好?!”治安官还是没有办法接受这种现实,从阿利斯神父嘴里说出来的是一种故事,从安德嘴里说出来的就是事故了。

nbsp;nbsp;nbsp;nbsp;“老头子也是喋喋不休,让我去认罪。他真的很烦人……”

nbsp;nbsp;nbsp;nbsp;猎户也没有之前那种神采,惊疑不定地说道:“贝西奶奶又做错什么?”

nbsp;nbsp;nbsp;nbsp;“每天晚上都要来敲门问我吃饭了吗?”安德皱着眉,“这不吵吗?!”

nbsp;nbsp;nbsp;nbsp;一句话让整个忏悔室都像是冰窖一样,连空气都那么刺骨。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支配、控制、操纵。

nbsp;nbsp;nbsp;nbsp;这是连续杀人犯的三大动机。

nbsp;nbsp;nbsp;nbsp;从杀猫到杀人,这是典型的杀戮升级。

nbsp;nbsp;nbsp;nbsp;对于大多数非职业型的杀人犯来说,杀人也跟出去玩一个道理。他们也有一种内心驱动,那就是在自己熟悉的地点活动,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安全感,甚至也可以称之为“舒适圈”。

nbsp;nbsp;nbsp;nbsp;于是,就有这么一条数据:「熟人作案的概率高达百分之八十」。

nbsp;nbsp;nbsp;nbsp;这不是因为「熟人」,而是「非职业的犯人」会找「熟人」来犯案,因为他们内心也追求一种安全感,他们也想要控制自己被暴露的风险。

nbsp;nbsp;nbsp;nbsp;所以,这也会有一条事实:「人往往倾向于在“成功经验”区域重复行为」。

nbsp;nbsp;nbsp;nbsp;对罪犯而言,第一次得手的地点既安全又熟悉,这很容易成为他们再次作案的首选。这一点也适用于销售、工作、学习甚至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的。一旦某个方法或地点带来了成功,人们就更可能回到那里重复相似的行为。

nbsp;nbsp;nbsp;nbsp;这是本能的路径依赖,也是一种心理安全区的体现。

nbsp;nbsp;nbsp;nbsp;于是,从犯罪心理分析,这人的年龄是在青壮年,才能符合虐猫到杀人这一条犯罪进阶的曲线。这人是镇子的人,对环境很熟悉,是死者的邻居或经常保持来往的人。杀猫和杀人事件激增发生在这两个月内,说明这个凶手并不是久居在镇子里面,可他知道自己也许会在这里待很久。

nbsp;nbsp;nbsp;nbsp;排查下来,镇子上只有安德是外来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