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水月观(第3页)
大理寺的审讯室内,上官临风负手而立,居高临下地看着跪在地上的洛克森。经过一夜的审讯,这位北狄细作已经交代了大部分计划。
"说吧,谁是你在朝中的内应?"上官临风冷声质问。
洛克森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王爷明鉴,小人确实是奉北狄之命前来搅乱西市,但朝中内应一事,实属子虚乌有。"
上官临风冷笑一声:"还嘴硬?本王已经查出,你能在西市立足,获取各家商铺财务信息,必有内线协助。"
"真的没有!"洛克森额头渗出冷汗,"小人只是利用茶宴之机,观察各家商铺掌柜的服饰、言谈,判断其生意兴衰罢了。至于那些暴毒身亡的商户,也不过是小人随机选择的目标。"
上官临风眼中精光一闪,似乎从洛克森的话中捕捉到了什么。他挥手示意左右将犯人带下去,继续严加审讯。
离开大理寺,上官临风直接前往李清歌的小院。推开门,只见她正在庭院中晾晒刚配制好的解药。
"又做了一批?"上官临风指向那些装在小瓷瓶中的药粉。
李清歌点头:"虽然主犯抓到了,但可能已经有不少商户误食了'食财噬命散'。为防万一,多准备些解药以备不时之需。"
她将一瓷瓶递给上官临风:"这是最新配的,比之前的效果更好。"
上官临风接过,仔细端详:"你这通灵术着实神奇,不仅能探查毒性,还能配制解药。"
"不过是些简单的草药配方罢了。"李清歌淡然一笑,随即转向正题,"洛克森可有交代更多的同伙?"
上官临风脸色严肃:"他咬定没有朝中内应,只是靠自己观察获取情报。但以他一个外邦人,如何能在短短半年内就对西市各家商铺了如指掌?我总觉得他在刻意保护某个人。"
"说起来,我倒是有个发现。"李清歌从袖中取出一枚古朴的铜钱,"这是在'悠然居'搜出来的。看形制,不是北狄的,反倒像是我国三朝前的古钱。"
上官临风接过铜钱,眉头微皱:"确实是大齐前朝的'太平通宝',收藏家们常用的赏玩之物。这洛克森竟然随身带着这样的东西?"
"不仅如此,"李清歌指向铜钱的一处微小痕迹,"你看这里,有被刻意刮擦过的痕迹,像是某种暗号。"
上官临风凑近观察,眼中精光一闪:"你说得对!这是……朝中御史们常用的暗记,用来标识密件。"
两人相视一眼,心中同时升起一个骇人的念头——朝中确实有北狄的内应,而且位高权重!
"此事重大,必须尽快向皇上禀报。"上官临风郑重道,"只是目前证据尚不充分,仅凭一枚铜钱,恐怕难以服人。"
李清歌点头:"那就继续搜集证据。虽然抓住了洛克森,但北狄的阴谋不会就此终止。如果朝中真有北狄内应,这场风波恐怕才刚刚开始。"
两日后,西市已经恢复了往日的繁华。李清歌配制的解药被分发给了所有可能受害的商户,那些人惊魂稍定,重新开张营业。朝廷也加强了对西市的巡查,以防仍有残余的北狄细作作乱。
上官临风亲自送了一批解药给锦绣坊,杨夫人感激涕零:"多亏王爷和李神探,否则西市不知还有多少人会遭此毒手。"
"杨夫人不必多虑,朝廷已经加强了边境检查和市集监管,北狄细作再难以钻空子。"上官临风安慰道,随即话锋一转,"对了,令夫生前可曾收到过类似这样的铜钱?"
他取出那枚"太平通宝",杨夫人仔细端详,摇了摇头:"没有印象。我家相公虽好古董,但不曾见他收藏过这类铜钱。"
接连走访了几家受害商户,都没有人认出这枚铜钱。眼看线索就要中断,上官临风决定亲自前往北城大牢,再次审问洛克森。
然而,迎接他的却是一个震惊的消息——洛克森在牢中服毒自尽了!
"什么时候的事?"上官临风厉声质问狱卒。
狱卒跪在地上,战战兢兢:"回王爷,就在两个时辰前。犯人用早饭时突然口吐白沫,倒地不起。差役发现时,人已经气绝多时了。"
上官临风急忙命人检查洛克森的尸体,发现他舌根下藏着一枚毒丸——这是北狄特有的"速死丹",专供细作在任务失败时自尽用。
"他为什么要自尽?是畏罪?还是怕泄露更多秘密?"上官临风思索着,命人彻查狱中情况,看是否有人接触过犯人。
回到王府,上官临风将此事告知李清歌。她听后沉吟片刻:"我总觉得这起案子,远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何以见得?"
"首先,洛克森的行动虽然扰乱了西市,但影响有限。若北狄真要打击我国商业,不该只是毒杀几个商户这么简单;其次,他自尽得太及时了,就在我们发现那枚带有暗记的铜钱后。"
上官临风点头:"你的意思是,他在保护某个人?"
"极有可能。"李清歌取出那枚铜钱,放在桌上,"这暗记虽然隐秘,但留下来总是一个隐患。洛克森宁愿死,也要保护的,必是一个对北狄至关重要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