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共识与人性(第1页)
东川服务站内部起了争执。
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也绝不小。
起因是一项最普通不过的操作:服务打卡。
原本的制度规定,所有服务人员必须在到达任务点前通过平台打卡,上传位置信息并标记服务开始时间。
这条规定早在公识1。2时代就设立了,当时大家一致认为这样有助于建立最基础的服务信用体系,防止假打卡、假服务、假反馈。
可问题是,有人开始觉得——这套流程,太复杂了。
“哥,我就修个灯泡,还要提前定位,点开打卡,点了之后才敢动手,这不浪费事儿嘛。”
发这句话的是李聪,一个老节点里的年轻服务员,在东川站干了将近一年,平时口碑不错,用户回访高、组织活跃度也高。
他不是不守制度的人,但他是第一个站出来质疑这个流程的人。
轮值协调人张红,是个制度派,她当场在工作组会议上驳回了李聪的建议,理由也简单:
“规则就是规则,不是因为谁做得好就能绕流程。你干得多没错,但我们不能因为你干得多就改规则。”
李聪当时没回嘴,但转头就在共议平台写下一篇千字提案,标题是:
“当制度成为效率的阻力时,我们该不该选择人性?”
这篇帖子发出去不到三小时,点击量破千,评论区迅速分成两派。
支持李聪的一派大多来自一线服务员和边缘节点,他们说:
“不是我们不守,是流程真得绕。”
“我们不是怕麻烦,是实在顾不过来。”
而另一派,则几乎全是运营组、协调员、小组负责人,他们的统一口径是:
“规矩不能因为你觉得麻烦就不执行。”
“今天你觉得流程碍事,明天是不是就可以说规则没必要?”
林嵘看到争论那天晚上,把手机递给秦风:“你要不要出来讲两句?”
秦风接过手机,把帖子翻了三遍,又去看了李聪的历史服务记录和张红的考评数据。
过了半天他说:“我不讲话,我下去看看。”
第二天,他直接去了东川。
没有打招呼,也没有发通知。
他走进服务站点的时候,正赶上李聪和张红在争。
“我不是说不要流程,我是说不能所有流程都一刀切。”
“你不能让一个人为了拧个螺丝也去打开平台打个卡。”
“那不是管理,是僵硬。”
张红站在对面,语气强硬:“那是你以为拧螺丝简单,可对总部来说,每一笔服务数据都要有闭环。”
“你这叫跳过流程,一旦出了问题你负责得了吗?”
秦风咳了一声,走进来。
两人都停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