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六章 结构换权制度断根(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这个“标识码”只在灰域系统内部有效,无法被传统监管系统识别与匹配。

也就是说:

秦川掌握了一个只听他话的系统主身份编码结构。

次日清晨,全国十三个核心大区中,已有九个更新系统同步完成。

“结构归一”已成现实。

这时候,旧体系中真正有胆量的人,终于浮出了水面。

——原R级联盟最早的架构组核心人物、“制度标签工程”第一发起人,王知政。

他在灰域系统公测时曾劝说秦川“保留一定的制度后门”,被婉拒后退出所有合作。

现在,他出面代表一批仍在“体制观察区”的金融决策组成员递交一份“系统共建协定”。

核心是:

不阻挠灰域主控

不回调财政路径

只希望保留一个“决策观察接口”

以及一个“结构反馈建议权”

听起来很克制。

但秦川明白,这种“观察接口”就是未来“制度调控”的切入点。

他盯着文件,不急不缓地说:

“他们想要的是站在我背后,等我走错那一步。”

“但可惜——”

“我不回头。”

他提笔,在那份文件末尾写下一句:

“灰域是系统,不是妥协产物。”

凌晨四点半,江南灰域系统中控台收到一封来自欧洲D国首都城市数据交易平台的试探邮件。

标题是:

“关于灰域行为模型在欧洲城市治理中的可行性研究建议征询”

秦川没有第一时间回信,而是转头看向墙上的全球路径图。

在这张地图上,中国大陆区域已全部呈现深绿色,代表完全接入灰域系统;

而亚太、东欧、拉美部分国家和地区,则标注为黄色与灰黄,属于“路径潜在兼容区”。

灰域出海,不是今天才启动的。

他早就布好局。

这封邮件不是偶然,是他亲手引导出来的。

两个星期前,他通过“灰域研究院”在全球最大开放结构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结构性论文:

《关于行为结构逻辑对城市信用分配机制的重构作用》

这篇论文通篇没有提“系统”二字,却将灰域核心模型写得清清楚楚。

文章上线三小时,全球十三家结构治理机构下载阅读,转发数破万。

第四天,D国城市数据平台发来意向信。

秦川没有急着推动系统,而是先启动“反向建模”。

他将D国五个主要城市十年来的公开数据导入灰域模拟器,生成一份《行为动态对社会流通效率提升可行性预测》。

报告显示:

一旦使用灰域行为结构替代原有城市调度逻辑,城市治理成本下降28。5%,资源流通效率提升41%,中产阶层信用分层稳定性增强5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