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结构之上(第1页)
金风组织的制度在不同区域间渐渐拉开差距。
自从南岭完成制度自治试点、东郊全面推行片区制度自设之后,越来越多的节点不再满足于“每个区域一套制度”,而是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多个自治区域之间,能不能组成一个共识结构体,脱离总部,以节点为单位,直接构建横向联动。
这个想法最早是由西北山口的一名协调员提出来的。他在共议平台发帖说:
“我们现在的制度不是不够用,是在组织之间的运行成本越来越高。每次跨区域调配都要回总部审批,节奏太慢。我们这些地区,其实能自己组成一个协作结构。”
这条帖子的评论区,在一天之内刷爆了。
有人质疑这是在变相分裂组织,也有人支持,说“总部不再是唯一通道是迟早的事”。
三天后,共议平台收到五份来自不同节点联盟的制度试点申请,全部内容围绕一件事:试行“跨节点制度协作结构体”。
秦风没有马上表态。
他看了看申请资料,五个联盟中有三个是由两个片区构成,另外两个是典型的“多镇共治联盟”,成员结构多样,制度历史各不相同。
其中一个联盟,叫做“北岭五点协作体”,由五个独立节点组成。申请中写明:
“我们愿意以原制度为基础,在总部备案条件下构建一个全新的制度协作结构,服务流通、积分互认、资源共享、共议投票、节点轮值运行。”
他们还附上了一张流程图,清晰标注了服务流转图、制度生成模块、评估周期表、反馈处理闭环。
秦风拿着这份材料沉默良久。
他意识到,组织的演化已经不是“一个总部管一群点”的结构逻辑了,而是“多个制度性网络在同一组织下并行自生”。
这不仅是制度分布方式的变化,更是治理方式的深层转向。
他在共议平台上只写了一句话:
“同意试点,按最严格的制度追溯标准评估。”
四天后,“北岭五点协作体”正式上线。
这是金风组织内部首次允许节点跳过总部直接建联动结构,权限范围包括服务评估标准调整权、制度修订内决权、积分互认权、流程试运行权。
总部仅保留一项权限:结构体紧急干预权。
为了确保制度追溯,每一条结构体内部修订的制度规则都必须在平台备案,并提供三层审核记录,确保未来在出现结构性失误时可以及时还原问题来源。
上线第一周,五点协作体的运行节奏比预期更快。
服务响应速度平均缩短七分钟,服务数据同步率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制度执行满意度从七十五上升至八十九。
五个节点之间的资源共享平台同步搭建,仅用十天便完成了数据接口统一,服务人员跨点协作也首次实现真正实时无缝调度。
平台数据部在评估报告里写了一行话:
“金风制度进入了结构化网络分层运行阶段。”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第二个月,协作体内部因为服务积分权重分配问题产生分歧。原本的统一标准在遇到不同服务模式后出现偏差,导致个别服务员出现积分下降甚至失去晋升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