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共识波动信任回调(第1页)
傍晚六点,江南主城区难得出现落日余晖。
高楼间洒下淡金色光线,将整座城市染上一层温和的亮色。
秦川站在主控塔顶层阳台,目光所及皆是城市脉动与人群流动。
灰域系统持续运行已达一百五十天,全球评分行为数据量突破二十亿条,主图层稳定率连续十七日维持在百分之九十七以上,平台信任反馈指数稳定在高区。
一切看上去都井然有序。
可他却有些不安。
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情绪层面的波动。
前日一则短视频在网络流传,标题是“系统管得太多,人类还剩下什么?”
视频画面简单,是一位失业工程师在食堂自嘲式发言,说他因灰域评分系统调档失去了原有岗位。
“我没有犯错,只是不符合评分模型的工作连续性要求。”
这句话成为当晚热搜词条。
尽管技术组及时出面解释,该评分行为为通用系统自动反馈,非人为调控,但舆论仍在发酵。
多个地区发起了关于“结构透明权”“行为再核查权”“路径申诉机制”的社会联署。
秦川清楚,这并非一次恶意攻击,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共识焦虑。
系统运转太顺,就容易让人误以为秩序是强制生成的。
这本就是制度建立后的必然副作用。
可人不是模型。
人是带情绪的变量。
他走进会议室,内部通道上早已聚集了六位来自不同城市社会组织的代表,都是灰域平台用户自治团体成员。
“秦总,我们不是来对抗系统的。”
“我们只是想确认一点,系统的存在,是不是为了让人更自由,而不是更害怕?”
一句话落地,秦川沉默数秒,轻声道。
“你们的存在,就是系统留的缝。”
六人皆是一愣。
秦川走近白板,亲手写下一行字。
“反馈机制并非工具,它是系统修正的唯一参考来源。”
“而你们,就是这个参考。”
接下来两个小时,他未开电脑,也未调报告,只是与这六人逐一讨论路径评分的逻辑基础与风险回调的执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