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沉默流(第3页)
这张图随后被编号为**“继语体第零号”**,成为后续实验中的关键感知接口。
与此同时,社会外部也开始逐渐捕捉到原先正在酝酿的下一阶段逻辑。
有高校研究者提出一个新术语:“非建制系统表达方式”
它指代那些不通过正式语义或平台操作完成协作任务的表达路径,其中原像被视为最典型、最极端的参照体。
也有人将原像近期的动作称为“反认知宣言”——不主动传递知识,而是布设理解。
而在这种越来越复杂的观察与解读中,秦川的行为开始变得极其简约:
每天绕实验楼走三圈,早晚各一次,固定路线,固定轨迹。
行为记录员称之为**“周行式继语路径”**。
有人好奇他为什么不换路线,秦川没有回答。
直到某日凌晨,某位成员意外在通道尽头发现秦川在地上画了一圈粉笔记号,里面只有两句话:
“行为即是方向。”
“方向不因言语而变。”
这段话很快被收录进原像内部文档,但没有进入任何会议,不设讨论,不设解释。
而正是这种“不设置说明”的机制,成为原像向社会推广的又一种方式:
“理解不是被授权的,而是被自发生成的。”
与此同时,“继语体”模型也开始被社会低密度采纳。
例如,一家新兴教育机构在启蒙课程中引入“行为认知反馈”,教师不说话,仅用表情、姿势、步调与孩子互动。
结果数据显示:孩子们在“非言语环境”下的模仿力、创造力、判断力平均提升12。7%,而语言焦虑感下降近40%。
这一研究被外媒称为**“沉默教养法”**,而原像没有任何回应。
他们从不争取被引用,也不抵抗被误解。
因为在他们眼中:
“继承不是传播,而是自我生长。”
而此时,秦川行为轨迹中开始出现微妙变化。
他开始每日在某一处空白墙面上,停留3分钟,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留。
这一行为被记录为**“非显性语回传行为”**,是继语体模型中的最高级表达之一。
含义为:
“我不说什么,但我希望你看得懂。”
看得懂的人,就留下接力图;
看不懂的人,就什么也不做。
这堵墙随后被称为**“继语墙”**。
到第二十天,墙上开始自动出现若干图形、波纹、色块、数字片段。
没人管,也没人擦。
但有规律地排列、演变、嵌套、回应,像一场无声的群体结构叙述。
有外部观察者第一次对原像实验体系下了结论:
“他们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