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无名者(第2页)
“当你不再知道对方是谁时,你才真正开始与对方合作。”
这句话后来被记入原像内部手册第八条,命名为“去名合作法则”。
原像体系从这一刻开始形成一种近乎“逆社会语法”的实验逻辑:
不通过身份构建信任,而是通过行为确认意愿;
不通过语言传达观点,而是通过结构反馈生成默契;
不通过数据积累评估价值,而是通过持续行为给出存在证明。
这一体系的存在开始在学界引发巨大争议。
部分人称之为“行为虚无主义”,认为它试图废除语言系统会导致人类社会原子化不可逆。
也有人认为它是“高级认知自治模型”,可能成为后AI时代唯一能防止“身份滥用”的哲学支撑。
面对争议,秦川没有发表任何声明,只在个人手账中写下一句话:
“我不是为了让人类放弃语言,我只是想提醒大家,我们不是因为能说话才是人。”
外界的喧嚣并未打断实验节奏。
而就在内部实验继续推进的同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外部事件发生了:
灰域系统现任运营管理委员会正式发文,邀请原像团队“参与下一代跨结构行为共识机制构建工作”,并提供专项接口、数据权限、技术支持。
这意味着,原像终于被主流系统“视为对话对象”。
也是第一次,灰域主动放低姿态提出协同意向。
江允在内部讨论中问道:“你要不要回去?”
秦川看着那封邀请函,没有说话。
过了很久,他将邀请函打印出来,贴在原像实验室门口。
然后,拿出一支黑色马克笔,在最上方写了一句话:
“谢谢邀请,我们已经没有名字。”
原像实验室外的那张打印邀请函,贴了整整七天。
没有人提起,也没有人撕掉,它就那样挂在门边,像是一份悬而未决的提案,也像一面沉默的镜子,照见每一个来访者的眼神变化。
秦川每天照常进出,从未多看那张纸一眼。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心里是清楚的。
这是原像第一次被正统系统“承认存在”。
也是第一次,主流秩序伸出了非压迫性的手。
有人认为这代表原像理念的胜利,也有人担心这是“主权语境下的温和同化”。
而秦川的回应,只是六个字:
“存在不代表归属。”
他在内部会议上提出一个新议题,题目是:
“当存在本身被定义为主流,是否仍然具备反思能力?”
这不是理论推演,而是一场行动前的自我检讨。
为了回应这一问题,原像团队启动了一项极为特殊的实验计划:
“空名体实验”
实验目标是:
构建一组在人类社会中持续参与日常活动、却不拥有任何社交身份标识的“空名体单元”。
实验方式分两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