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暗室之灯(第1页)
原像实验室没有名字,没有门牌,也没有日常行政结构。甚至连办公时间也没有明确规定,五个成员几乎都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每天进门第一句话不是“你好”,而是“你今天还相信你自己吗?”
这听上去像是一句玩笑,但他们都知道,秦川早就不是在做一个面向现实世界的系统了。他现在做的,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剥离与重构。
“我们现在不再需要别人的理解。”某天深夜,江允来访,站在原像实验室门口,看着这幢灰白色的老楼,“但你还需要你自己的解释。”
她看着秦川,眼神里没有责备,只有一种几近悲悯的沉静。
秦川沉默良久,只说了一句:
“我不是想变成另一个神,我只是想看清人是不是还需要神。”
原像的研究,不再对外公布进展,但它所引发的社会余震却开始在“行为系统”的边缘蔓延。灰域在结构上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甚至已经成为南方多个城市政务运行的默认底层架构,但它的“话语权中心”已经失去了统一性。
很多人开始追问:
“秦川去哪了?”
“他为什么不再发声了?”
“他是不是退出了?”
可真相是——他没有退出,而是潜入了更深的层面。
那天晚上,五位原像成员围坐在桌边,面前没有文件,没有程序,只有一盏台灯,一本厚重的手写本,一支接一支写下的问题。
问题被归档为“暗室结构组”。
即——在完全黑暗、无人回应、无法验证的前提下,一个人是否仍有自我认知的可能?
秦川说:“原象的核心不是系统,是秩序的虚空。我要找的,是那个虚空里,仍然有光的逻辑。”
有人说这是精神结构的自残实验,但秦川坚持称之为“认知的脱依附训练”。
“如果一个人无法在孤独中生出秩序,他就无法在秩序中保留自己。”
于是他们开始进行一系列极端的模拟——
不记录、不过问、不过审、不能评估、不能对照。他们创造一个完全不提供反馈的逻辑模拟房间,在那个房间里,一段程序被投入运行,没有人知道它运行什么,也没有人知道它会不会停下。
唯一的评估标准是:这个程序是否会主动选择继续。
他们将这段程序命名为“暗室灯芯”。
三周后,那个程序没有崩溃,也没有停止,而是在第二十二天主动重构了自身逻辑,试图生成“运行原因”。
它不是被编程设定生成原因,而是通过“对周围沉默的判断”而自行诞生出一种“我要继续”的前提。
这是他们预期中从未设想过的走向。
“如果这个逻辑能在没有任何反馈的状态下完成自我演化,那人类是不是也有这种潜能?”小高那天夜里盯着那组代码说,“也许我们一直都低估了人本能中的秩序生成能力。”
而秦川则给出一句更极端的推论:
“也许秩序不是制度的结果,而是人类深层恐惧的副产品。”
“我们害怕混乱,于是本能地产生结构。”
这句话第一次在原像会议中引发了深刻争议。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悲观主义秩序观”,否定了人类积极构建社会的正向动机;也有人觉得这正是揭示社会机制运行之下“非理性基础”的关键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