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沉默的力量(第1页)
在每一个制度改革、结构变动、流程重设的热潮背后,总有一群人不发言、不投票、不提出异议,也不主动赞成。
他们像不存在。
可每次组织评估数据出来,这群人的服务完成率、用户回访率、流程合规率,始终处于第一梯队。
他们从不参与共议,不提交意见,不在节点群里聊天,但只要制度一落地,他们就立刻执行,没有拖延,没有走偏。
南边片区管这类人叫“老工匠”,东岭服务区称他们为“沉底队”,而在总部内部,他们有个被低调使用的名字:沉默执行人。
杜怀生就是其中一个。
五十七岁,老家在山口,原本是维修工,后来因为工厂解散加入了金风最早一批服务员。
他没上过公益课,也没申请过积分优化,从不主动报流程问题,但服务单记录里从未漏单、从未失约。
他做的活不快,但稳。
客户留评几乎都是一句话:这个人让人安心。
有一次东南区域系统升级,后台流程卡顿,部分服务员暂停接单,平台派出轮值人员紧急支援。
当时系统同步失败,一线服务点完全依赖手工记录。
协调员慌了。
可杜怀生一个人扛了十三单,手写每一条服务流程、反馈、签字、时间段,字迹端正,一笔不漏。
三天后,系统恢复,服务记录核对时发现,他的单子是唯一一份没有错漏的完整数据。
他没要求补录积分,也没问这几天怎么算。
只说一句话:“你们那边慢点也正常,咱这边能干就干着。”
轮值协调组曾建议将“沉默执行人”单独列入组织嘉奖体系。
秦风否决了。
他说:“他们要的不是表扬。他们就是在干活。”
但组织内部开始有人质疑。
尤其是在制度逐渐转向“共议式治理”后,越来越多服务员参与提案、修改流程、申请制度试点,唯独这些沉默者从不发声。
有人问:“是不是他们已经跟不上节奏了?”
还有人提出:“我们是不是该强制让所有成员参与制度轮换,不能只当执行员?”
甚至还有节点评议员说:“制度就是靠讨论生长的,他们不讨论,就只是跑腿。”
这类声音传到秦风耳朵里,他没有立刻回应。
直到一次服务节培训结束,他路过北岭仓库,看到一个老服务员正蹲在角落拆工具箱。
他没穿统一制服,袖子挽到小臂,膝盖垫着旧报纸,一边修一边哼着一首没人听得懂的小调。
秦风问他:“你怎么不去听培训?”
那人头也没抬,只说:“听不懂。都讲的手机里的东西。”
秦风又问:“你平时为啥不投票?”
那人这才看了他一眼,说:“我啥也不懂,但我知道一个事,该干的事你不干,系统再聪明也白搭。”
那天晚上,秦风在共议平台写下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