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从下而上的力量(第2页)
规则不是不能动,但要让规则动得有据、有度、有人看。
这一改,整个组织像一下活了。
接下来一个月内,共识平台陆续收到了超过一百三十条建议,内容从客户反馈机制、服务质量评分、培训模块优化,到新店开设路径、物资补货频率、积分分配方式……五花八门。
有的建议直接被采纳,有的被转给小组进一步研究,有的虽然没立即落实,但作为“共识储备案”被存档。
共识平台第一次启动了“版本更新日志”。
组织像是一个长了神经系统的东西,开始自动产生反馈,自我生长。
林嵘坐在后台数据管理终端前,看着那一排排建议标题,感慨地说:“我们这不是在管人,我们这是把一堆原本不说话的人,逼成了制度的作者。”
黄志强端着茶缸子说:“你们玩数据的老讲平台反馈,其实就是——他们开始把这事当成自己的事了。”
“以前大家干活是为了挣积分,现在是想把规矩写清楚,是想让这个组织像人一样活。”
有个提案引起了秦风特别的注意。
这封提案来自一个三线县区,署名“王美华”。
内容是这样写的:
“我们这个店虽然小,但一直想把‘服务体验’做得更温暖。我们建议在积分体系里加入‘非标准好评项’,比如顾客主动感谢、老人回头送糖、残疾人发朋友圈表扬这些,都可以作为情感积分。”
“这些东西虽然不能量化,但它是我们工作的成就感来源。”
这封信虽然只有短短几百字,却被点赞转发了上千次。
很多服务员留言:“这就是我们干这事的意义。”
也有人说:“光有打分不够,得有回声。”
秦风转发了这封提案,在底下写了七个字:
“组织不是机器,是人。”
接下来的两周,组织平台推出了“情感积分试点模块”。
每一个服务节点可以手动提交“温情事件”,由小组内部投票判断是否计分,分值低但温度高。
很多原本在积分榜末尾的老服务员、低活跃节点,开始出现变化。
他们在榜单上仍不是前列,但在“情感榜”上逐渐被看到。
那一个月,组织里第一次开始传出一种声音:
“被看见,比被奖励更重要。”
一个靠流程起家的组织,最终愿意把“非量化的温度”也纳入机制,这不是退让,而是成熟。
组织不只是流程堆起来的机器,更是信任、理解、温度一点点积出来的生命体。
秦风站在临川服务中心门前,看着远处天色微亮,身后会议室还在亮着灯,有人在争论“共识权限是否应设二级提议通道”。
他没插话,只是笑了笑。
“开始不是我一个人在改组织了。”
“是这个组织,自己开始动了。”
“它不再只听我的,它开始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