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第13页)
来日有诸多不确定因素,江知羽习惯于无拘无束,不会把自己钉死在某处。
但被别人用心地规划到未来里,这种滋味很奇妙,让江知羽神色惴惴,却没有出声打断。
他们傍晚去听了评弹,琵琶声里弦索悦耳,唱的是当地方言。
戚述端坐在台下,愣是一句没听懂,难得成为了文盲。
这出《西厢待月》很有名气,江知羽道:“你之前有没有听过啊?”
戚述摇摇头:“我听过一点昆曲,感觉咬字音调有点像。”
江知羽吃了会儿零嘴,继而袋子空了,朝戚述摊开手掌,里面捏了剩下的几枚花生。
他开始知识抽查:“《思凡》和《紫钗记》,哪个是昆曲?答对一半就奖励你。”
提到的两个全都是,然而送分题能被戚述做成零鸭蛋。
戚述当起白痴:“我不是很清楚。”
说完,他又聪明了,径自竖起耳朵,想吃的比花生丰盛。
戚述说:“江老师,你能不能教教我这里的晚安怎么讲?”
风里有桂花香气,江知羽剥着花生念出来,戚述重复了一遍,再谦虚好学:“那老公呢?”
江知羽毫无防备差点上当,幸亏头脑很机灵,刚开口又匆匆闭上。
他把花生塞到戚述嘴里,顺带说了句“赤佬”。
花招没有得逞,这一听就是在骂人,奈何戚述嚼着花生,不方便投诉对方态度激烈。
随后,戚述勾过江知羽的肩膀。
“就知道剩下来的花生有阴谋,不想吃就丢给我,盐炒多了你挑食是吧?”戚述尝到味道,当场揭穿。
江知羽道:“我好心让你领略风土人情,这么地道的特产别错过。”
戚述的文化水平忽高忽低,刚才的含糊回答俨然是装傻充愣。
他臭不要脸:“知道你们这里有句唱词是美满无他想,黑甜共一乡,我赶着回去感受了,给地道的苏州男人铺被窝。”
江知羽听完服了,两人拌着嘴回到奶奶家,付芬在擦书柜里的相框。
发现有江知羽出镜,戚述不急着休息,没了那股花里胡哨的劲,一本正经与付芬攀谈起来,企图以此多看几眼照片。
小知羽和长颈鹿合影,小知羽当上少先队长,还有小知羽在花坛前面转着圈……
戚述也看到了母子的合影,之前江知羽给他看过手机里的扫描版,如今塑封起来的更有岁月感。
“他的妈妈走得早,太难受了。”付芬扶了下老花镜,“有次绒绒生病不舒服,一直在喊妈妈,又说他怎么也梦不到人。”
尽管老人只提到孙子,但语气低落,想来自身也很伤心。
这应该是一家人的重创和转折,若非早年出现人身事故,江锦昆考虑到配偶工作、家庭生活,都不可能去海外发展。
想到江知羽努力学习法语融入环境,每天独自赶着校车上学,戚述说:“他变得很坚强,有照顾好自己。”
付芬的话语含着骄傲:“学校排名这种东西我不懂,但我听说他读书比他爸还好呢。”
另外一本相册收纳了陈年的纸张,从报纸上规整地剪了下来,均是孟佩彤当年执笔的新闻稿。
征得同意之后,戚述翻了几页,孟佩彤的行文很有活力和韧劲,这两点也能在江知羽身上看到。
他了解孟佩彤已不在人世,出于不想撕开江知羽的旧伤疤,没有询问过事故缘由。
“绒绒八岁的事情,他妈妈去火情现场,谁想得到会爆炸第二次。”付芬回忆,“所有人都烧伤了,救护车都拉不过来。”
那时候孟佩彤离爆炸点很近,当时医院就让家属签了病危通知书,在重症监护室里续了足足一个月。
不算丰厚的积蓄花光了就贷款,没日没夜地耗在医院走廊,这些根本算不上是最痛苦的事情。
孟佩彤烧伤得太严重,付芬光是看到就落下泪来,根本没勇气细瞧,难以设想伤者有多么痛苦。
她和江锦昆最开始不敢让江知羽去看,就硬着头皮瞒了一会儿,后来江锦昆认为江知羽有选择的权利,决定带小孩去医院。
江知羽当场就崩溃了,被仪器环绕的母亲没有意识,看不清本来面目,可血脉相连又怎么可能认不出来?
赖在病房不肯走,被抱出来以后哭到晕厥,回家里依旧止不住发抖,吃不下东西又频频反胃,隔一会儿就要询问妈妈什么时候能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