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1章活字印刷变革(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工坊占地二十亩,分为铸字区、排版区、印刷区和装订区四大部分。

朱允熥亲自设计了工坊的布局和生产流程,力求高效合理。

最难的部分是金属活字的制作。传统的木质活字虽然便宜,但耐用性差,使用几次就要更换。金属活字虽然成本高,但能使用上千次,长期来看反而更经济。

朱允熥找来了京城最好的铸造工匠,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制作标准化的金属活字。

“看好了,这个字模必须精确,不能有丝毫误差。”朱允熥指导着工匠们,“每个字的大小、高度都要统一,这样排版时才能整齐划一。”

工匠们一开始很不适应这种严格的标准,但在朱允熥的坚持下,逐渐掌握了技巧。

三个月后,第一批金属活字终于铸造完成。这批活字包含了常用的三千个汉字,每个字铸造了一百个,足够印刷大量书籍了。

接下来是印刷机的改良。传统的印刷使用人工刷墨、压纸,效率低下。朱允熥设计了一种半自动印刷机,通过连杆和齿轮传动,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印刷速度。

这种印刷机的设计图纸,也是系统奖励的一部分。朱允熥只需要根据当时的技术条件做一些适当调整,就能制造出来。

油墨的改良也是关键。传统油墨干得慢,容易晕染。朱允熥使用一种特殊配方,使油墨既不会堵塞活字,又能快速干燥,不影响双面印刷。

所有这些技术突破,在当时看来简直是革命性的。工匠们都惊叹于朱允熥的创新能力,称他为“印刷奇才”。

六个月后,全套印刷设备终于调试完成,可以开始大规模生产了。

第一本印刷的书籍,自然是《瘟疫防治指南》。

开印那天,朱元璋亲自来到印刷工坊视察。

“这就是你发明的新印刷术?”朱元璋好奇地打量着那台半自动印刷机,“看起来挺复杂的。”

朱允熥解释道:“表面看着复杂,实际使用却很简单。这台机器一天能印五百页,是传统方法的十倍!”

朱元璋惊叹不已:“十倍?这么快?”

“是的。而且印出来的书籍质量更好,字迹清晰,不易褪色。”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好!非常好!这可比打败蒙古人还要重要!文化传播加速了,我大明的文明程度也会提高!”

在朱元璋的见证下,第一批《瘟疫防治指南》正式印刷出版。短短一个月,就印刷了一万册,分发到全国各地的府县衙门和医馆。

这本书的广泛传播,使得民间对瘟疫的认识大大提高。

除了医书外,他还组织人编写了《农桑易览》、《家用百科》等实用类书籍,内容包括农业技术、家居知识、简单工艺等,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实用的知识。

这些书籍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民间的热烈欢迎。尤其是《农桑易览》,被许多农户奉为珍宝,因为书中介绍的新型农具和耕作方法,确实能提高产量。

朱元璋得知这一情况,非常高兴:“允熥,你的这些书真是帮了大忙啊!朕收到报告,说江南地区的粮食产量因为采用了你书中的方法,提高了两成!”

朱允熥谦虚道:“这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孙儿不过是整理出来,通过印刷广为传播罢了。”

朱元璋摇摇头:“你就别谦虚了。这些书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朕决定大力支持你的印刷事业!”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