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6章新知讲堂震江南(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老儒生被问得哑口无言,无法反驳。

朱允熥继续道:“儒学教人做人的道理,这些实用学科教人做事的本领。两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台下的听众发出阵阵掌声,连那些原本持反对态度的儒生也不得不承认,朱允熥的话有道理。

这样的讲堂活动在江南各地举行,极大地提高了民众对科举改革的理解和支持。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对声音越来越小,支持的声音越来越大。

三个月后,第一次新科目考试正式举行。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参加考试的人数远超预期,尤其是算学和工程两个科目,考场人满为患。这些考生中,有不少是在传统科举中屡试不第的士子,也有从未参加过科举的民间能人。

考试结束后,朱允熥亲自阅卷,选出了一批优秀人才。这些人中,有精通算学的数学奇才,有擅长机关设计的工程高手,有医术高明的民间郎中,还有对自然规律有独到见解的格物能手。

朱允熥将这些人的名单呈给朱元璋,请求破格任用。

朱元璋大喜过望:“好!这才是我大明需要的人才啊!立刻下旨,授予这些人相应的官职,让他们各展所长,为国效力!”

就这样,第一批通过新科目考试的人才走上了仕途。他们被分派到各个相关部门,很快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比如,一位精通算学的张姓举人,被派往户部后,创新了一套税收计算方法,既简化了程序,又减少了漏洞,使得国库收入增加了近两成。

这些实例证明了科举改革的正确性和必要性,连那些原本反对的官员也不得不承认,新选拔出来的这批人才确实有真才实学。

半年后,科举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全国范围内的支持率达到了六成以上。朱允熥终于松了一口气,感觉任务完成了大半。

这天,他独自一人站在晋王府的花园里,望着满园春色,心情格外舒畅。

他提笔写下了一首《新知吟》:

“旧制虽良已不适,新知迭起震寰宇。

格物穷理探真知,算学工程济世间。

医者悬壶救万民,各尽所长国自强。

但愿新政开明路,英才辈出保中华。

鼎革维新思自强,泱泱大国耀千秋!”

朱允熥将这首诗呈给朱元璋,皇爷爷看完后连连点头:“好诗!写出了改革的精髓!允熥,你这科举改革做得很成功,朕甚是欣慰。”

朱允熥谦虚地说:“皇爷爷过奖了。若无您的支持,改革断无成功之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