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五十万两显忠心山河颂动(第1页)
次日一早,朱允熥就穿戴整齐,带着新写的《山河颂》进宫朝见皇爷爷。
奉天殿内,满朝文武肃立,朱元璋高坐龙椅,神情威严。
朱允熥进殿后,发现朱允炆已经站在那里了,看样子是比他早到的。
朱元璋见二人都到齐了,便直接宣布道:“朕昨日传旨,要你们二人各选一个州府,施恩惠以造福百姓,不知你们考虑得如何了?”
朱允炆立刻上前一步,拱手道:“回皇爷爷,孙儿已经想好了,选应天府。”
朱元璋点点头,又看向朱允熥:“允熥,你呢?”
朱允熥上前行礼:“回皇爷爷,孙儿选武昌府。”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应天府作为京畿之地,自然是上佳选择,可武昌府?那可是荒僻之地啊!
朱允炆闻言,嘴角勾起一丝不屑的笑容,仿佛在说:这家伙又犯傻了。
朱元璋皱了皱眉头:“允熥,你确定要选武昌府?那里可是比应天府差远了。”
朱允熥不卑不亢地回答:“皇爷爷,正是因为武昌府条件差,才更需要改善。而且武昌府位于长江中游,水运便利,只要治理得当,将来必成繁华之地。”
朱元璋闻言,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有见地。那你们打算如何施恩惠,造福百姓呢?”
朱允炆抢先回答:“回皇爷爷,孙儿打算在应天府大兴水利,修缮城墙,并设粥棚赈济贫民,让百姓安居乐业。”
听起来很有模有样,可实际上都是些中规中矩的举措,朱元璋并未露出太多赞许之色。
轮到朱允熥,他不慌不忙地说道:“皇爷爷,孙儿打算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赈灾救民,二是兴修水利,三是广种良田。尤其是第三点,孙儿研究出了一种新型稻种,产量能比普通水稻高出一倍,若能推广开来,武昌府百姓定能丰衣足食。”
产量翻倍?
满朝大臣闻言,一片哗然!
朱元璋也是一惊:“允熥,你所言当真?”
朱允熥不卑不亢地回答:“孙儿岂敢在皇爷爷面前妄言。待到收获之时,自有分晓。”
朱元璋越发觉得这个孙子深不可测了。先是琉璃制作,现在又是高产稻种,真是让人意外啊。
朱允炆在一旁听得直皱眉头,心想:这朱允熥又在胡说八道了,哪有什么能让产量翻倍的稻种?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
就在朱元璋准备宣布考核正式开始时,户部尚书走了出来,拱手道:“陛下,臣有一事禀报。”
朱元璋点点头:“讲。”
“据边关奏报,北方鞑靼再起战事,恐有南下之忧。国库空虚,军饷堪忧啊!”
朱元璋听完,神情凝重:“此事朕已知晓,正在筹措军饷。”
朱允熥听到这里,灵机一动,拱手道:“皇爷爷,孙儿有一首《山河颂》,可否当堂诵读?”
朱元璋稍感意外,但想起上次朱允熥的《临江仙》确实不凡,便点头道:“准。”
朱允熥走到殿中,声音洪亮地诵读起来:
“万里江山尽胜游,群峰竞秀水争流。
千村风雨听惊雷,万壑云霞看落日。
岸帻峥嵘仙踪杳,天台缥缈云路幽。
人间处处好风景,何必升仙啸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