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村里人来换糖(第2页)
两人一起出门,走路都轻飘飘的。
刚出门就碰上其他村民,赵平安怀里的陶罐没有盖子,纯白的糖块在月光下分外显眼。
“平安,你这一罐子都是换的?”
“是啊钱叔,我家那个破铁锹你知道吧?就是它,换了整整二十八块糖!”赵平安回道。
“老天爷!永盛家不是傻了,是疯了!”
钱老汉惊得瞠目结舌,他急忙问道:“你俩前边还有人吗?我是第三个吗?”
“我是第二个,富贵是第二个。”
钱老汉拍了一下大腿连连懊悔,他咋就慢了这一会儿!
他当即就想回家明天再来,可眼睛却紧紧粘在糖块上移不开。
这可是纯糖块啊,他上次尝到甜味还是孙子办满月宴,但那也只是喝了一点稀拉拉的红糖水。。。
刚刚他说自己出来换糖,孙子在家高兴的满院跑。。。。
钱老汉叹口气,强迫自己移开目光,“永盛,我来换糖了!”
……
村里人陆陆续续过来,有来到后发现自己不是前三就回去的,也有称过后发现换不到十块糖准备再攒攒过来的。
苏父三个忙完灶房里的活就出来帮忙,一家人忙而不乱,每个来换糖的人都满意而归。
戌时,小苏家终于安静下来。
“今晚总共换出去。。。。。。一百七十八块糖。”苏承艺喃喃道。
“多少。。。?你是不是算错了?”苏父收拾东西的动作停了下来,不敢置信地问道。
“不会。。。我重算了好几遍。”苏承艺回道。
苏父看向笼屉,那里原本满满当当的放着新做好的糖块,此时只剩角落里还有一些。
“老天爷!”他发出今天听到最多的感叹句,“这比我几天走村换的都多!”
“念念,你之前为啥不在咱们村换糖?是有啥顾虑吗?”苏母收起满脸的震惊,看向苏念问道。
满屋子人都面带疑惑的看过来。
苏念点点头,这里面涉及到一些经济学原理和人性规则,她要想想怎么解释给大家听。
“咱们村都是熟人,要是一开始就在村里换东西的话,难免有些人情账不好算,正常的交易就会变成‘还人情’或者‘送人情’。”
“举个极端的例子就好明白了。比如‘换十送一’,对第一个听到这个规矩的外村人而言,这是我们的优惠和激励手段,目的是让他们多换东西。其他的外村人见到有人换了十块糖又额外得赠一块糖会想着自己下次也要攒够十块。”
“可如果我们第一个找里正说到这个规矩呢?她可能会认为我们是在有意讨好,即便她不这么认为,村里的其他人看到也会这样认为。那我们的这个优惠手段就名存实亡了。”
“这就是和熟人做生意最常见的道德上的压力。即便我们行得正坐得端,可是乡里乡亲的情面总是难以抹开。”
“所以要先在外村立好规矩,定好价格,这样等村里人知道后才不会非议。”
“而且因为他们比其他村的人换糖更方便,还有外村没有的‘前三送一’,他们会更觉得咱们家是‘自己人’,会更认可我们。”
烛光微微晃动,苏家人静静听着这个瘦弱的女孩讲述着一些他们一直在经历、但从未深思过的乡村关系。
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赚钱除了要考虑卖多少钱,还有这么多人情上的弯弯绕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