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有情众生问生死 东女国中绝凡心(第3页)
玄奘答道:“众贤论师的《顺正理论》,系统阐述说一切有部的教义,对小乘佛教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进行了深入剖析,是我们理解佛教教义不可或缺的经典。”
能自问:“什么叫‘十二处’?”
玄奘说:“‘处’是生长之门的称呼。佛教将认识的官能和认识对象分成十二类,认识官能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认识对象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为一切心理活动由六根和六尘相结合而生,故称为‘十二处’。”
能清笑道:“六根清净原来是这个。那‘十八界’又指什么呢?”
玄奘答道:“十八界指的是世界的一切现象,包括内六根界、外六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界,即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能自问:“六识与我们平日里各种各样的活动有什么关系呢?”
玄奘答道:“关系可大啦。我们身体的六根,遇到周边的六尘,分别发挥效能,产生了见到、闻到、嗅到、尝到、觉到、思到的六种效用。你们想想,平日里你们所做的各种各样事情,是不是都是这六到呢?”
能清、能净、能自一寻思,还真就这么回事。
能净好奇,问:“《顺正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玄奘回答道:“全书分为辩本事品、辩差别品、辩缘起品、辩业品、辩随缘品、辩贤圣品、辩智品、辩定品八品。每一品都充满了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见师父对这本书赞不绝口,能清又问:“这本书究竟好在哪里呢?”
玄奘说:“它揭示人生宇宙的真相,引导人们认识自我、超于生死。它详细论述佛教的修行方法和修行第次,为修行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弟子们仍不解,玄奘便举例给他们讲因果。
玄奘说:“在佛教看来,宇宙间一切万法不外乎缘起和缘生的两大道理。缘起,是说诸法的起因,缘生,是说诸法的现象。诸法的缘起,是说一切事物现象的产生必有其因,佛说无一法分因缘生。所以,宇宙万物中诸法不同的现象,完全是因缘的组合。”
能清问道:“宇宙诸法既然是因缘所生,那么,它是怎样生起的?”
玄奘说:“问得好!一切诸法的现象皆由种子而生起。”
种子是什么呢?种子就是阿赖耶识具有的能够生起诸法的功能。《大乘广五蕴论》称:“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阿赖耶识摄藏一切种子,生起万法,故称之为宇宙人生本源。
世亲菩萨撰写《俱舍论》以种子由发芽到开花结果的过程为例,讲解业因业果。种下种子是业因,种子发芽、长出茎叶是相续转变,开花是差别,结出果实是业果。
弟子们听了,觉得是这么回事。
玄奘就说,众贤论师就从种子说中发现了问题。
能清瞪大眼睛,期待地望着师傅。
玄奘说:众贤论师发现,种子说的漏洞在于植物的种子,什么种类的种子种下去,长出来的必然就是对应的种类,解释不了业、果的性质差异问题。
业报的规则是妙行招善果,恶行招恶果,种子说解释不了为什么同样是业因感果,会有这种差异。
玄奘对《顺正理论》评价很高,后来,他在大慈恩寺将《顺正理论》译为汉语,此为后话,在此不提。
能自说:“那我们去拜谒一下众贤论师吧,师父?”
玄奘说:“好。我们请住持长老一同前往,也好给我们作些介绍。”
玄奘亲自请寺院住持长老一起转入庵没罗林。
长老在林中寻到众贤论师的塔,师徒绕塔一周,对这个尊者表示敬意。
刚转完一圈,能自看林深处,隐隐约约还有座塔。
长老说,那也是一位论师的塔。
师徒走过去,能自看到塔基上刻有一行字,请师父看。
玄奘一看,说:“这是毗末罗密多罗论师之塔。”
毗末罗密多罗论师,翻译称大唐语言就是无垢友论师。
玄奘问长老:“我记得无垢友是迦湿弥罗人,他怎么葬身在这里?”
长老开口说道:“无垢友论师在说一切有部中出家。他博综各种经书,研究各种异说,游历五印度国,学习三藏玄奥的论文,学业告成,名声既立,将要回到本国。”
途中,到了本寺,停留在众贤论师的塔旁,抚着塔身悲叹:“论师雅量清高,评说经典大义,正要大展才华,挫败异说,确立本宗大业,竟然降年不永,寿命不长!”
他对众贤论师著述未及显扬就身殁而嗟叹不已,说:“我无垢继承先辈学术,有幸学得肤浅知识,作为论师后辈,在异代仰慕高义,怀念论师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