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戒日王伐五印度 阿逾陀无著化亲(第4页)
贞观五年(631年)秋,玄奘带着徒弟们到了阿逾陀国。
阿逾陀国,也作阿逾阇、阿逾遮,义为“不可战胜国”。地在今印度北方邦奥德地区。
阿逾陀国方圆五千多里。
能净农夫出生,看到沿途原隰肥沃,风调雨顺,庄稼茂盛,花果繁多,一派丰收景象,心情大好。
能自在家是工匠,给师父说,他觉得阿逾陀国民风善良驯顺,人们喜欢学习技艺。
路上走着,沿途不时碰到穿僧衣的人。能清拦住一个打听了一下情况。那僧人告诉他说,阿逾陀国境内境内有佛寺一百多所,僧人三千多名,大小乘派都有。尚有天祠十所,但外道信徒很少。
师徒心情都愉快。不多时,前方就是阿逾陀国的都城了。
都城方圆二十多里,遗址在今印度北方邦西部恒河南岸的发特普尔东南50公里处的阿普依。
玄奘告诫三个徒弟,阿逾陀国是佛教圣地,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都在这里留下不少圣迹,需多多留意,好好观瞻。
说话间,进了城门。正巧一个僧人要出城,能清忙叫住他,打听能够住宿的寺院。
那僧人笑着说,正好住到我寺去。我寺既能满足你们观瞻的愿望,还能帮助你们了解无著、世亲等贤人的事迹。
玄奘大喜过望。忙跟着僧人,七弯八拐走进一座旧寺。
不可小看这旧寺,此乃是法苏畔度菩萨几十年前撰写大小乘各种论著之处。
法苏畔度菩萨,就是世亲菩萨。以前称婆薮畔豆,译作天亲。寺旁的旧基址,是世亲菩萨为各国国王、各地杰出人士、沙门、婆罗门等讲解佛学经义和佛法的堂舍。
因为师父多次提起无著菩萨、世亲菩萨联手创立瑜伽学说,言语中表现出无比向往之情,弟子们也自然生出对无著、世亲的崇敬之情。
听说住进来的寺院是世亲菩萨撰作著作的旧院,能清、能净、能自瞬间表情肃穆,一副崇敬膜拜的模样,走路都规规矩矩,生怕不小心碰到什么,弄出声响,惊扰了世亲。
稍事歇息,三徒弟一起来央求师父把世亲菩萨的事迹细细地说一遍。
玄奘说:“我们先把世亲在寺内的活动了解一下。”
寺里找了个僧人领着,寻到世亲当初的居室。走过去,只见门前立着一块大牌子,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弯弯曲曲的梵语。徒弟们是认不完的,玄奘给他们说,这是把世亲菩萨的事迹写在上面。
牌子上的内容大意是:
“世亲菩萨,健驮罗国布色羯罗伐底城人。初于说一切有部出家,深研经量部,作《阿毗达磨俱舍论》。后转信大乘,著有《俱舍论》《摄大乘论释》《广百论》《菩提心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百法明门论》等,凡一百多部。”
玄奘说完,能清三位徒弟充满了崇敬之情。僧人打开房门,进去细看,也无甚特殊之处,一张床,一把椅,一块蒲团,一方桌,桌上青灯一盏。遥想当年世亲菩萨就在这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勤奋钻研,著作等身,成为一代宗师。
能清有个问题没想明白,问师父:“世亲菩萨本来学小乘,如何后来该学大乘了呢?”
玄奘沉吟,招呼几位弟子坐下,为他们讲起无著劝改世亲信仰的往事。
无著菩萨,梵语称阿僧伽菩萨,乃健驮罗人,是世亲的兄长。他在佛陀去世的一千年中诞生,接受佛教感化而悟道,在弥沙塞部出家研学,修行小乘空观,但一直无法领悟。
玄奘怕弟子们不懂,又补充道:“弥沙塞部,就是化地部,也是小乘的部派之一。以其所持之律为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而得名。”
在苦闷中,无著经由禅定,上升到兜率天,亲见慈氏菩萨,从慈氏菩萨处受教《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经论》《中边分别论》等,悟入大乘空观,转信大乘佛教。从此,夜升天空受教慈氏菩萨,昼为凡人大众讲解精妙佛理。
寺僧插话道,无著菩萨的寺院,在都城西南方五六里处的大庵没罗林中。
玄奘向寺僧微微点头,说:“我们有时间去观瞻的。”
在无著大力宣讲大乘佛法的同时,他的弟弟世亲也在健驮罗国布色羯罗伐底宣扬小乘佛法,同时还诋毁大乘。
无著听说世亲的行为后,怜悯他的无知与无畏,就派自己的弟子找到世亲,称自己病得很厉害,希望世亲赶紧来探望。这样,将世亲诱到阿逾迤国。
寺僧又插话道:“世亲来到阿逾迤国居住的寺院在无著讲堂故址的西北四十多里之处,北临殑伽河。”
世亲菩萨听说兄长生病,兄弟情深,马上从北印度出发,无著菩萨令其学生前往迎接,接到这寺中住下。
到晚上,无著让自己的学生侍立于世亲歇息房间的窗外,午夜以后诵读《十地经》。
世亲正欲休息,却听见窗外传来清晰的诵经声。
此时月色如洗,万籁俱寂,唯有清亮的诵经声回响在夜空中。
世亲细细地听,越听越觉得其法深妙,感到获得真正的觉悟,不禁对自己往昔的所为追悔莫急:“如此深奥佛法,以前从未听说过。对大乘佛法,我曾犯诽谤之罪,这些罪过,都源于我的舌头,舌为犯罪根源,如今应当割断。”
于是手执利刃,意欲自断舌头以谢过。
能自紧张得要命,生怕师父说出世亲割断舌头的话。师父却是这样说的:
世亲正将舌头从口中拉出,还未下刀,忽见无著站在面前,对他说:“所谓大乘佛教,乃是至高真理,诸佛所赞,众圣尊奉。我本想如何教诲于你,你却已经觉悟。你的觉悟十分及时,这是最好不过之事。从诸佛圣教的角度来说,断舌并不是悔悟之举。你的舌头,先前用来诽谤大乘,现在何不用来赞扬大乘呢?这是改过自新的好事。闭口不言,有何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