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夜色深沉,大宋皇宫的灯火在秋风中摇曳,吴瑜独自端着一盏精致的瓷碗,碗中盛着温热的枸杞银耳汤,步履轻盈地走在通往御书房的石板路上。

她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曼妙,一身锦衣卫式样的禁军札甲将她衬得英姿飒爽,却又藏着几分说不出的媚意。

这套制式软甲轻薄贴身,虽是大宋禁军的规制,却因她的身段而多了几分别样的风情。

甲胄由细密的鳞片织成,泛着幽幽的冷光,随着她的步伐微微颤动,仿佛月下粼粼的水波。

腰间束着一条宽阔的玄色腰带,将她纤细的腰肢勾勒得恰到好处,腰带下摆微微荡开,露出几分若隐若现的曲线。

札甲之下,有一层薄如蝉翼的亚麻吸汗服,紧贴着肌肤,隐隐透出她玲珑有致的身形。

那亚麻服本是军中粗糙的规制,可在她身上却像是被赋予了生命,柔软地勾勒出胸前的起伏与臀部的圆润。

甲胄的缝隙间,偶尔能瞥见那层亚麻服下的肌肤,白皙如玉,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

再往下,竟是少女家的亵衣,薄薄一层,轻裹着她修长的双腿。

那亵衣虽是古朴的样式,却因她的体态而多了几分诱惑,细腻的布料在行走间轻轻摩挲着她的皮肤,带起一丝微妙的声响。

她的烈焰红唇微微抿着,眼角的浓妆在夜色中更显妖娆,一头乌发被高高束起,配上这身禁军装束,既有几分英武,又藏着无尽的风情,叫人移不开眼。

吴瑜端着汤盏,步步生姿,仿佛这深夜的宫道成了她的舞台,而她正以这身装扮,向她的官家献上一场无声的盛宴。

如今,天下虽未尽复,然在赵玖这位穿越而来的皇帝治下,却呈现出一派难得的安定景象。

赵玖自登基以来,以其超乎时代的眼光与魄力,励精图治,力挽狂澜,将风雨飘摇的大宋王朝从危局中逐渐拉回正轨。

他并非生而知之的帝王,却凭借穿越之前所学,推行了一系列惠民举措,使得国力渐盛,民生渐安,声望如日中天,民间甚至传颂其为“中兴之主”。

朝野上下,无不敬服这位年轻皇帝的才智与仁心,而市井之间,赵官家的名字更是成了百姓茶余饭后的美谈。

赵玖以“安民为本,富国为基”为宗旨,针对积弊已久的弊端大刀阔斧地改革。

他深知北地沦丧后,流民四散,土地荒芜,遂下令在全国推行“屯田制”,将流离失所的百姓组织起来,开垦荒地,分发农具与种子,并减免三年赋税。

此举不仅让无数难民得以安居乐业,更使得粮食产量逐年攀升,国库充盈。

他还亲自设计灌溉水车,命工匠改良农具,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田间地头常见百姓围着水车赞叹“官家真乃神人”。

此外,他针对贪腐横行的官场,设立“巡检司”,派遣心腹深入各地暗访,严惩贪官污吏,短短数年便清除了数十名祸害一方的权臣,民间无不拍手称快。

体恤民情之事,赵玖做得尤为细致入微。

有一年江南水患,他不顾群臣劝阻,亲赴灾区,赤足踏入泥泞,与百姓同吃粗粮,指挥修筑堤坝,事后又拨款赈灾,免去灾民一年赋税,此事传开,百姓感念涕零,称其“视民如子”。

他还下旨废除了一些苛捐杂税,改进了科举制度,广开言路,让寒门子弟也有入仕机会,士子们奔走相告,颂其为“圣君”。

在军事上,他整顿禁军,裁撤冗员,提高将士待遇,同时鼓励民间习武,使得边境防线稳固,金人不敢轻易南侵。

内外兼修之下,大宋国势蒸蒸日上,赵玖的声望如烈日当空,连宫中的太监宫女提起官家,也是一脸崇敬。

而这一切,皆因他以民为本,以国为重,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万民归心。

吴瑜作为赵玖的贵妃,不仅以绝艳的美貌与柔媚的身姿侍奉官家,更因其在淮上体恤民情的善举,被朝野上下乃至民间百姓视为贤妃典范。

那年淮河流域水患肆虐,赵玖亲赴前线赈灾,吴瑜亦随行前往,不顾贵妃之尊,亲自深入灾民之中。

她着一身素衣,卸去平日宫中的浓妆艳饰,赤足踩在泥泞里,手捧热粥一碗碗分发给灾民,脸上满是温婉的笑意。

她还亲自为受伤的孩童包扎伤口,轻声安慰哭泣的老妇,那模样虽少了宫廷的华贵,却多了几分人间的温情。

灾民们初见她时,只觉这位娘娘美若天仙,可待她忙碌一日,满身泥污仍不言倦时,众人无不感动落泪,纷纷跪地称颂“贵妃娘娘菩萨心肠”。

吴瑜的美名便自淮上流传开来。

灾后,她又提议赵玖拨出宫中私库银两,资助重建家园,还亲手缝制衣物分发给孤寡老人。

此事被好事者绘成画卷,题曰《贵妃赈灾图》,在市井间广为流传。

百姓们口口相传,说这位贵妃不似寻常后宫女子那般只知争宠,而是真心为民,连带着对赵玖的治国之功也更加推崇。

更有甚者,将她与前朝贤后相比,称她“贤德无双”。

她在宫中虽是赵玖的宠妃,却从不恃宠而骄,反倒常劝官家多听民间疾苦,如此贤淑之名传遍大江南北。

每逢庙会,民间戏班子常编排她的故事,演到她亲手救灾一幕时,台下观众无不热泪盈眶。

渐渐地,吴瑜成了百姓心中的一抹柔光,既是赵玖身旁的风流尤物,又是大宋子民眼中的仁慈善娘,她的贤名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在民间扎根生长。

章节目录